三官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约在50年前,三官镇的核桃林场还是一个区级基层单位时,我在那儿工作了三年,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尤其三孩子是在核桃林场出生的,今年已50周岁,一直想去看他的出生地。

趁着十一假期,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三官集。

车行约40分钟,到了三官集,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原来的三官集是一个十字型的小集镇,南北长不到千米,东西长不到200米,数间茅草房分列两旁,现在的三官集好像江南山区的县城一样,有南北街4条,东西街3条,条条大街皆是水泥路面,街两旁门面林立,高楼邻栉皆比。

我们把车停在一条南北大道上,下车询问原核桃林场场部如今在哪儿,几经打听,找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在一条东西大街的北边,从被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掩映的一条小道,走进了我曾经工作居住的地方,屋还是那几间屋,但屋内墙壁斑驳,好像一个久病不愈的老人,在那儿低吟悲哀,不禁有点心酸。家人随后都进屋内细看,我告诉他们:当时床放在哪里,锅在哪里。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离开老屋前,我们一家人在屋门口照了全家合影以作纪念。

随后,我们来到了当时的核桃林场总部所在地,院内四周皆是高大的法梧,经多年落叶所致,地面落叶厚达20厘米……昔日人来人往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久居他乡是故乡,到现在我对三官的一草一木皆有感情,后来,在街上碰到了几位老人,竟还能认出我来:“同志,您不是当时核桃林场的政工组长张良立吗!”并紧紧握我的手不放。

不曾想,古稀之年还能遇到故人,感慨颇多,也算不枉此行。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