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生于解放前。他们一生经历过战乱、饥荒、下放……体验过贫穷的痛苦,感受过商品匮乏的恐慌,所以他们对物质一直持有我无法理解的敬畏和尊重。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锅经常漏。做饭时,只要听到锅底“嗞啦,嗞啦”响,就知道是锅又漏了。火大了还好些,火一小,锅里的汤或者油就从漏的地方渗出去,经过高温的碰撞,那些小小的沸腾和火花常常让我看得入迷。虽说也漏不出什么东西,但父亲还是会和一点儿面粉往漏的地方一按,再放火上烤一下,把面糊烧焦,虽然这种补法管不了多长时间,但锅的确不漏了,省时又省钱。要是洞大了,或者洞多了,才拿到匠人那里把整个锅底换掉。那时候的修理匠也多,有修伞的、有修钢笔的、还有补碗、补盆的,所以锅漏了自然也是可以修的。
新的锅底是用铁皮镶的,像接烟囱一样,先把老锅底剪下来,在连接的边缘处敲出可以相互扣嵌的形状,两片紧紧地咬合在一起,在敲平、敲紧、涂上石膏,于是新的锅底就诞生了,滴水不漏,可以继续使用好几年。我们家有好几口锅都是换过锅底的。
母亲更是一切从俭,把所有东西都能用到极致。拆洗棉被时,每一根线她都很仔细地剪断线头,小心地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下次缝被子时再用上,如果需要增加新线,更是横的、竖的认真地量准再剪断,确保缝到头刚刚好。
用过的伞,母亲会刷洗干净,阴干再收起来,等下次用时,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挡雨的好伞。
父母一生勤俭持家,生活过得具体而细致,积极、乐观的性格让他们人生永远充满希望。不像我们中的一些人,得过且过,东西用坏了就直接扔掉,好像活着就是为了消耗产品,制造垃圾。
在父母眼里,不珍惜自己东西的人,也会不珍惜身边的人。父亲常说:“如果很珍惜一件东西,那么多余的东西就不会轻易出现在生活中。惜物,也是珍爱自己,有时候不增加新的东西和不增加思想负担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