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单位旁边有家面馆,量足、味正;小店虽小,但卫生干净、服务热情,有时晚些去吃面常是没有座位的。

一天中午,我去的早了些,店面人少,年轻的老板娘热情招呼,一声脆脆“一个肉夹馍,一碗小面!”话刚传到后厨,一个声音紧跟着传来,“你昨天晚上词语为啥没有写完?吃完饭写50遍,不然下午不要去上学。”

说话的是老板娘,声音不大,但很严厉,这时才注意到自己的对面一张桌子上坐着一个小女孩,我多次来面馆吃饭没见过,她一身学生服装,头发有点凌乱,脸白白的和老板娘很像,木然地吃着东西,她对老板娘的问话没有回应,仍是慢悠悠地吃着。

“你就知道吃,看看你的同学,人家昨天晚上就写完了50遍,还考了100分。”女孩子仍没有理会她母亲的问话,她面前的两个包子和一碗稀饭像是她的挡箭牌,她可怜兮兮,我以老顾客的身份向女孩子问道:

“是老师布置要把词语写50遍吗?”

“是我叫她写50遍的,”没等我的话音落下,老板娘的声音快速到来。

“写50遍有科学依据吗,这是哪个老师规定的?”我有些气不过,主要是老板娘呵斥的是在吃饭的孩子,还可怜兮兮。

“老师也不可能教育好每个孩子,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咋教育。”

我教书30多年,总以为自己有一定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但老板娘那句“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咋教育”堵住了我要说的话。“双减”、延迟服务、总体评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在这个小店没有了说道。

面馆吃面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人注意孩子和老板娘之间在干啥,一个蹒跚的孩子在一个年轻的母亲怀里撒娇,给吃面声音添上另一种色调。

“你咋有这么多的钱?”,又是老板娘的声音,她不知道什么时候翻了孩子的书包,手里、坐凳上一大把钢镚,看着有几十元吧。

“你拿这么多钱干啥,你不缺吃,不缺穿!”老板娘的声音提高了很多,刚才那个撒娇的孩子吓得用大眼睛看着,不吃也不喝了。

老板娘像是战术家,她白白的脸上泛着红色,使劲地把书包倒反过来,费力寻找孩子不理会她的“罪证”。孩子的父亲从灶间出来说到:“是不是平时给的零花钱她攒起来了?”

“不要给她打圆场,这么多的钱一定是从柜子里偷的,要不咋这么多,”孩子的父亲苦笑了一下,没有多说话。“你要是不说清楚,你今天就不要去上学了,”老板娘声色厉苒,不依不饶,但孩子脸上表情仍是木然、平静,像是这事给她没有任何关系。

“说呀,你说呀,你这么多钱是干啥用的?”老板娘的声音提高几分,那个蹒跚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年轻的母亲瞪了一眼老板娘。

“你真是难教育,谁也教育不好你,”老板娘愤愤不平地说完这句“谁也教育不好你”时向我这边瞟了一眼。

“你哑巴了,你不说,我就打死你,”面对孩子的沉默,老板娘“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咋教育”话没有了底气,语气也缓和下来。

“你过来,你只要说实话,拿钱干啥?只要你说出理由,我给你钱。”孩子很不情愿地站在了老板娘的面前,这时我才看清,孩子个头不高,很瘦,学生服像是挂在身上,她低下头不敢用眼直看老板娘,胆怯得像是被审判一样。

面在我面前失去以往味道,也失去了热气。一个小学生,正是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这时却在老板娘的审判台上,无助、沮丧,这就是“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咋教育的”的结果吗?

“这是我攒的钱,是给奶奶过生日买蛋糕的钱,”孩子声音盖住了老板娘问话。她失去刚才的低眉顺眼的样子,大声、嘶哑的声音哭着、说着,使劲地把书包抢回来,蹲在老板娘的身旁大声哭了起来。

孩子的哭声充斥小小面馆,吃面的人放下自己的动作,投去的目光复杂、惊讶。

压抑的面馆促使我快速走了出来,孩子的哭声也飘出面馆外。

我记得很多这样话: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理解、关爱就是爱的教育的体现……

在面馆里“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咋教育”的“真理”下,小女孩已没有对错标准,也失去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和快乐;她的哭声是在唤醒家长要理解当下的教育,理解孩子的成长不单纯是分数,还要有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