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微信之外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那段时间,决定开始跑步。跑步的第一天穿戴讲究,还在桥头照着视频做起了热身活动。一个年过四十的男人穿着运动服走过来,看到我在照着视频热身,不由得咧嘴大笑道:“看来你也是第一次跑。我也就看着你的视频来热身吧。”他说完,真的凑过来。

我们做好了热身运动,很自然地一起跑了起来。边跑边聊,从跑步聊到大学生活,聊到各自的工作,还聊到了共同认识的人。我们住在小城,很容易就聊到大家共识的人。性格相投,对事对物的看法也极相似,于是我很自然地加了他的微信。

第二次我发他微信,约他一起跑步。他回复:今天出差在外,等回来再约你。

他果然没有食言,出差回来就约我第二天跑步。可是那段时间,我老家在造房子,我只得如实相告。他说:“没事,下次再一起跑。”

之后,我约了他几次,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没有成行。后来,我们只是彼此通讯录里一个沉默的好友。

我的跑步事业只坚持了两三个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他,点开他的朋友圈看,却发现他的动态已经成了一条横线。我给他发了个表情,果然,他已经把我删掉了。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理想化的事情,想要把一刹那的美好,延伸为生活的日常,显然要有一些共同的生活基础,然而,我们的相识不过是“守株待兔”中偶然出现的那只“兔子”。

大约2019年,我和太太去桂林旅行。我们两口子,对方是一家三口。我们两家是在游船上拼桌时认识的。我们惊觉原来是同一个旅行团的,有了这层基础,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约定当天晚上去逛老街。我们组建了一个临时微信群,通过共享位置在老街的桥头会合。一路上我们边逛边聊,后来兴起,在路边的大排档坐下来,我和那家的男人几瓶酒下肚后,他说:“我们以后可以每年约起来家庭游,明天夏天就来我们江苏,后年去你们安徽。”我连连点头,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第二年,他确实给我发了信息,不过是说他孩子要备考,今年不安排出游了。我们至今还待在彼此的朋友圈里,不过所期待的美好,一直未发生。

我有一个从事印制行业的朋友,每当来了客户,他总会叫我一起去吃饭。有一次来的客户,对方的主编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语文老师,但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我也当过语文老师,也喜欢写作,所以我们聊得欢快不已。临走时,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好久没有聊得这么开心了,我们是一见如故。”我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过了几个月,主编一行又来到我朋友的印刷厂,他问:“上次一起吃饭的小伙子今天有空吗?”我朋友说:“我提前给您约好了。”

还没进酒店,我就看到了他,我小跑过去,握着他的手。他笑眯眯地用另一只手拍拍我的肩膀说:“阔别已久,最近都还好?”我忙点头,一切都好。

那次吃饭,我们俨然已经是老朋友,话语间少了许多客套,话里话外都是一些家常和玩笑。

我们好似很有默契,从来没有提过加微信或者留联系方式的事。他只说:“下次你们一起来我们家乡摘桃子,让我也好好地招待你们。”

我和朋友确实也去他们家乡摘过桃子,吃得很愉快,聊得很愉快。在回家的路上,我总想着那位只见过一次的跑友,还有那位只见过一次的旅友。那时,我少不更事,又或许,那本来就是人生之路中必须要经过的一步。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