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录取通知书的故事】黄廷付:背着馒头去上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五岁那年,我到县城的初三补习班复读。

每到周六下午,我就会骑着那辆老“永久”自行车回家。县城离家二十多公里,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从县城到镇上都是砂浆路,路面高低不平,骑车非常吃力。而从镇上到村里是土路,晴天的时候,路上倒也光滑,就怕下雨天,一下雨,我就只能走路回家了。

星期天下午,母亲提前把蒸好的馒头装到尼龙袋子里。父亲把半袋子馒头给我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有时候还会给我带点玉米、红薯,或者萝卜和白菜,再加上酱豆和咸菜,一周的干粮这就算备齐了。父亲推着车把我送到村口,反复叮嘱我在路上骑车要小心,在学校和同学要好好相处,要好好学习。如果赶上下雨天,父亲会背着馒头把我送到镇上。

我那时候个子不高,骑着“老永久”,脚勉强够得到脚蹬子。回县城的路上比回家的路上要松快得多,因为回家的路人会越来越少,天也越来越黑,等到离家几里地的时候,天早已黑透了,偏偏还要经过那片坟地,幸好父亲经常去那里等我,不然我真的很害怕。而回县城则正好相反,虽然刚到镇上的时候天就黑了,但路上像我一样骑着自行车驮着馒头去上学的农村学生特别多,不管认不认识,也不管是哪个学校的,大家都很放松。骑自行车的学生足可以把那条从镇上到县城的砂浆路覆盖了。农村孩子皮实,哪怕是女生,也不需要家长去送,现在想想那场面倒是挺壮观的,像极了一场自行车的马拉松拉力赛。偶尔也会有人突然加速,超过很多人,还不忘得意地回头看看,惹得大家都不由得加快了速度。

到了民兵训练基地,就能看到县城里的霓虹灯了。邮电局上面那个大钟在几里路外都能看到时间,也会准点报时,那可是小城里最显著的标志了。我终于到了学校边上的出租房,也顾不上歇歇,先把后座上的馒头和菜都解下来,再把袋子口松开。这些干粮虽然能吃上一周,可是那时候没有冰箱,存放食物有相当大的难度。天热的时候,馒头放不了两天就会发霉,长绿毛,天冷的时候,倒是好一点,尽管馒头会冻得开裂,但不会坏的。那时候的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些饥不择食,就是那些长绿毛的馒头和像开花石榴一样张着嘴的馒头,最后都被我统统消灭了。你还别说,我身体也挺皮实,居然从没有吃坏过肚子。

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鼓励下,我如愿考取了高中,获悉被录取的那天,心情格外美丽,但这种带馒头上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读高一的下学期。母亲为了不再让我吃那些长绿毛的馒头,她暑假里特意教我蒸馒头。尽管刚开始我蒸的馒头不是硬邦邦的,就是软乎乎的,但我自己吃着,心里倒是美美地。

自那之后,我从老家回县城的路上,再看到那些依旧驮着馒头上学的同学,我的嘴角就忍不住上扬,得意地冲他们笑笑,脚下还使劲踩了几下,我的“老永久”飞快地超过了他们。

如今我的孩子在县城读高中了,他们不用带馒头,也不用带面粉,学校里给他们每人办一张饭卡,吃饭的时候刷卡,去超市买东西刷卡,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要按时往他们的饭卡里充钱就行了。


作者:黄廷付,安徽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在《安徽文学》《中国工人》《工人日报》《亮报》《中国能源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政府采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国家电网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审计报》等报刊。

编发:亳州头条

《我与录取通知书的故事》网络征文邀您参与,详情点击链接查看:http://www.bozhou.cn/p/269886.html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