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去远方,都可以实现理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高考的表妹与我聊天,她说如果可以,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选离家远的学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一说到远方,她的眼里大放异彩,对其无限憧憬,像极了当初要远走高飞的我。

在熟悉无比的小镇长大,读书十二载,高考填志愿让我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机会远走他乡,我兴奋地几晚没有睡觉。我和最好的朋友将地理课本最后附录的中国地图展开来,认真地研究着祖国的大江南北,想去延边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其实,我们对那些大学一点都不了解,只是单纯地喜欢远方。

爸妈自然是不允许我们去那些遥远之地,为此,我们也拿出年轻人的热血和激情与其斗争。我们不信他们口中的“人生地不熟”“自然气候皆多不适……”我们高举 “男儿应志在远方”“年轻时多见识多磨炼”的大旗,有壮士断腕的豪气,发誓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枉来这人间一趟。

后来,我如愿去了很远的城市读大学。从火车上下来的那一刻,我拖着大小行李箱,怀着期待,带着热情,用十二分的勇气只身前往学校,一个人办理好一切,躺在宿舍床上时美美地迎接新生活。只是,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意识到爸妈说得都没错。

军训时,我因为高温晕倒去了校医院;第一次用校内自助存取款机时,因为按错键,卡里的钱再也无法取出;开学后的一个月,吃啥吐啥,甚至得了厌食症……我尽量说服自己,出门在外,一定不会顺顺利利,适应一段时间后就会好了。我倾尽全力去与同学们玩成一片,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我希望了解越多,越会减少对这个城市的陌生感,渐渐地融入其中,享受在那里的四年时光。

然而,人,只有在真的离开家之后才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才知道就算见识到更多的食材和烹饪技巧,自己想念的只是妈妈煮的一碗馄饨和一盘小炒肉,才会明白结识千千万万人,合得来的却是寥寥无几。如果,年轻时就能明白“回家”二字背后的温暖和珍贵,那么当时可能也不会过多遐想,非要一门心思去远方。

亦或许,当时会更加认真地思考未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选择“父母在不远游”或者“远游时带上父母”。希望我们选择远方时,是因为那里有实现自己理想必不可少的铺路石,而不是为了逃离家长的管束,为了少听几句唠叨,更不应该是为了放纵自己,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

毕业之后,我没有选择留在读大学的城市,而是去了离家近一点的城市工作,陌生的城市,生存压力也很大,我常常会有身心俱疲的感觉。但有了在外地读书的经历,体会过异乡人的孤独无助后,我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努力,我是在积蓄力量,为了我和我爱的人有一方自由之地。在适合自己的地方成长,接受磨炼和挑战,让自己羽翼丰满,可以逆风而行,亦可顺势而上。

每逢节假日,我会坐车回家看望爸妈。妈妈会做我喜欢的饭菜,爸爸在桌上谈论着家国事,我一边吃着熟悉的家常菜,一边侧耳倾听。陪在他们身边的时刻,我的内心是满足又幸福。看着他们头上渐渐多起来的白发,我想我们之所以想要去远方闯荡,凭着少年的一腔热血和勇气与生冷的城市对抗,其实是因为心底的那个家。

我对表妹说:“直到如今,我才知道自己远走高飞的意义是为了能回来,为了一直在家守候的爸妈。每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家的意义亦不同,如果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不管是不是远方,都可扬帆起航。”

作者:袁秋茜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