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棚岁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末闲着无事,骑着山地车大街小巷的到处溜达。也许平时工作繁忙,不经意间,街边雨后春笋般地摆满了卖西瓜的三轮车。“刚摘的西瓜,保熟保甜……”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感觉刚进入夏季不久,就迎来了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

看着带有瓜藤的西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时光仿佛倒流,把我带回三四十年前,跟随父母下田种瓜种菜的日子。

我的家乡张渡口,位于城乡接合部,涡河的西岸。每年的夏季,村东头的河滩地都会种植大片的西瓜。听村上的老人讲,河边的沙地,是解放前黄河发大水冲过来的泥沙,沙地土质松软,适合种植西瓜。

我们村种瓜历史悠久。生产队时期,在几位“瓜把式”的带领下,硬是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河滩地种出的西瓜,以沙、甜、脆享誉方圆几十里,以至于当时的土产公司都来上门收购。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我们这里实行了单干,每家每户都分到一些河滩地。自此,每年的夏季,西瓜上市的季节,这里俨然成为村民零花钱的“银行”,一年的日常开销也有了着落。

西瓜不仅换来了农民的零花钱,也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带来无穷的乐趣。每年的暑假,傍晚吃过晚饭,几个男孩子都会一起拿着凉席被褥到瓜地,与其说是看瓜,倒不如说是乘凉。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尚不富裕,电风扇还没进入普通家庭,炎热的夏天,蒲扇就是最好的“空调”。

在成片的西瓜地里,不远处就有一个简易的瓜棚,通常是用木棒加草帘搭成的人字形棚子,在草帘的上面蒙上一层塑料布,这样就成为瓜农遮风避雨的家。虽说不能抵挡大的风雨,但微风细雨时不致淋湿衣服。瓜棚不仅避雨,还能遮阳。西瓜生长期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施肥除草、整理瓜秧、病虫防治、抗旱排涝。劳动间隙钻进瓜棚小憩,喝口水,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瓜,这时往往让人忘记疲劳。

每当夜幕降临,在瓜田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明天要么捉鱼捞虾,要么烧烤红薯玉米,要么在一起做暑假作业……最终,声音在倦意中消逝,昏昏然进入梦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夏季的夜晚,天空稀疏的几颗星星,那是下雨的前兆,往往看着看着,空中就会下几滴雨,这时的雨让人兴奋。雨中,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宋朝诗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诗中的意境。

淅淅沥沥的几滴雨,让人举棋不定。这时有个选择,要么拿着凉席被褥回家,要么钻进瓜棚避雨。通常运气好时,几滴雨后,繁星满天,再次睡在外面,享受夜晚的凉风。那时不像现在,天气预报实时更新,有时发现瓜棚不能承受狂风暴雨时,也只能抱着被褥,在雨中奔波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睡在瓜田里,月光下几个人吃着西瓜,仰望着天空,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一会儿流星划过天空,还有那远处不时传来的蛙鸣声……如此的夜晚,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现在看来,那种意境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

光阴荏苒,我离开家乡已近四十年了,自参加工作开始,就已远离田园生活。现在每到西瓜上市的季节,就不由得回想起当年的瓜棚岁月。虽说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田园看瓜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若昨日。

现在,每当坐在空调屋内,品尝西瓜的同时,总是不由地把当年看瓜的经历,讲给身边的年轻人听,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瓜棚岁月带来的苦与乐。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