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许褚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来到了位于谯城区古城镇集镇东南方向三四里的许庄。这里有座大墓,埋着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一员猛将,他叫许褚(字仲康)。

许褚乃亳州谯城人氏,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论。但至于具体生在何处,我以前是搞不清的,我印象里认为是生在涡河以北呢。到今日才闹明白,并且还来到了他的大墓前拜谒祭奠。

关于他的生平,正史《三国志》只有不到800字的介绍,而在《三国演义》里,他的故事还真不少。对比正史和演义,人设并无两样,我的评价可以用“猛凶忠责”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猛”。《三国志》上来就说他“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并举出一例,说早年聚亲朋数千户共同抵御贼寇时,掷巨石砸退众匪,还用计以牛换粮食,最终又到敌阵前,一只手拽着牛尾巴倒退一百多步硬生生地又拉了回来!先把贼寇砸晕,又把贼寇吓死,猛而有智。

二是“凶”。征讨张绣,斩敌首一万多人,征讨韩遂马超时,为阻截马超一万多兵马的追击,他留在最后保护曹操登船,眼看着部将纷纷抢船即将船倾,他挥刀斩杀数人以稳形势,并一手举马鞍为曹操挡箭,一手划水,这才救了曹操一命,从此有了“虎痴”将军的绰号。凶不顾命。

三是“忠”。官渡之战时,曹军内部侍卫中有个叫徐他的内奸总想伺机谋杀曹操,可是忌惮许褚,总没机会下手。有日,见许换班出门,便开始行动。许褚那天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出门后老觉得心神不宁,就掉头又回来了,见到徐他等人神色惊慌,抓来一审,果然搜出了怀揣的利刃,审出了奸细,便把一干逆贼诛杀。许褚作为曹操的侍卫长陪伴其左右二十余年,数次救了曹操的命。曹操说:“此吾之樊哙也。”我看他又很像《列宁在1918》的卫队长瓦西里。使命担当,忠而有谋。

四是“责”。《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说有一次,曹仁从外地回来向曹操复命,正在中军大帐外等待,这时恰巧许褚站在门外。曹仁此时从怀中掏根“华子”递上去,笑嘻嘻地请他到一边“嗹嗹”。许褚冷冷地说:“大王马上就要出远门,我得有事回去了!”丝毫没把这个曹操的堂兄弟、朝中重臣放在眼里,也没顾及亳州老乡的面子。把曹仁气个翻眼儿!不过曹操知道后,更加看重他,还给他升职加薪。真是责任在胸,不徇私情。

许褚的事迹在演义里还有很多,至于他的武功战力,大家都知道,你问那些会三国电玩游戏的小伙伴们他们更是如数家珍。

曹操这么一个天下疑心最大的人,在他的卧榻之侧是不能见有人手握利刃的,但有一人除外,这就是许褚!在曹操的中军帐内,只有许褚一人可以佩带武器出入。能把自己的性命完全托付于他,这是过命的交情,可见许褚的人品如何。然而,许褚绝不是无情之人,当曹操逝世时,许褚竟痛哭吐血!这一点,在亳州“弟兄们友谊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胜过了所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许褚,你是个最可交的兄弟!

不过,在曹魏军事集团中,他的军衔不是太高,同为亳州人,威望也没有超过曹夏两族。在曹魏军事集团中,将军级的人物至少说也得有四五十位吧,在当时的谯郡妥妥的是“将军县”。可是,陵墓呢?牌位呢?陈列馆呢?我们到哪里去祭祀这位可敬可佩忠肝义胆的虎痴将军?

幸好,这里还万幸中存有一座二百平方的一座土丘,两人多高,虽然周围荒草萋萋,杂草蔓延,上面仅有座许氏后人捐款的石碑和二十几个字的文字。北面倒是个三间小庙,趴到窗上往里一瞅,竟是释儒道一众仙班,张冠李戴,令人哑然失笑。既然是许褚的大墓,怎么容忍众人随意在其上践踏呢?尽快下来吧,带着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惆怅和无奈的遗憾。

再见!武卫中郎将,“虎侯”将军!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