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碗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肥肉如今渐渐从健康食单中退场,无数减肥人士几乎每天都在跟肥肉、跟脂肪作战,但在几千年物质贫乏的年代,肥肉堪称中国人期望的第一美食。

中国人一直有偏爱肥肉的传统,也不怎么注重减肥,唐朝时女人甚至以肥为美。男人肥胖更显得威武雄壮,比如武圣关羽、南宋名将岳飞,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在战场上,肥壮的大将力气大,体内脂肪多,能受得住伤。

亳州人待客少不了肥肉,寻常百姓家要上红烧肉,红白喜事、过年过节就必须要合碗肉压轴,否则不算完整的酒席。

亳州合碗猪肉,有元油肉、虎皮肉两个主要品种,制作方法差别不大,都是一煮、二蒸、三合。猪肉切成一斤左右的肉块,加桂皮、花椒、八角等作料,放大锅里煮至筷子能插透,捞出放凉后切片。切好的肉片肉皮朝下,排列整齐放入蒸碗底部,上面放黄花菜、梅干菜、干豆角、萝卜、大头菜等,它们主要用于吸收脂肪,提升肉的口感。码好以后,放入笼屉蒸上两个小时,再焖上一段时间,蒸的时间越久,肉就越软烂,油渗出得也就更多,吃起来更不觉得腻。出锅的时候,用大碗覆于蒸碗上,翻转后拿掉蒸碗,油亮亮、热腾腾、香气扑鼻的合碗肉就呈现在眼前了。

元油肉偏甜,肉片切得薄、涂蜂蜜,配菜少不了黄花菜,肉皮呈琥珀色,鲜亮诱人。虎皮肉顾名思义,肉皮呈酱色,制作时除了一煮、二蒸、三合,切片前还要油炸,才能呈现出诱人的糖色,油炸后要放冷水以使肉皮有弹性。合碗肉端上来,一条条肉片整整齐齐像艺术品,色泽诱人,用筷子挑开,满口溢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食者顿时觉得人生圆满。那些浸满了肉汁的干菜、大头菜、萝卜,一改食材本身的寡淡,变得丰腴香浓,令人欲罢不能、食欲顿生。相对来说,元油肉老少皆宜,都能吃上几块;虎皮肉的肉片更厚,肉皮之外呈肉本身的白色,一些小孩子不喜欢吃。

宋朝时期,猪肉价格便宜,苏东坡《猪肉颂》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于是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肉采取煮、炸、慢煨的方法,去除油腻,让肉烂而形不变、油润不腻、入口香糯。这些年,我去了全国很多地方,吃过多种扣肉蒸肉,与亳州合碗猪肉做法大致相同,都是用配菜吸收油腻,长时间大火蒸,使肉变得酥烂。

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放肆吃“大肉”。农家常说“辛苦一整年,过年花一半”,意思是过年要花掉全年一半的钱,很多是花在大鱼大肉上。为了新年的合碗肉,母亲大半年都在准备食材。夏天,从地里带回豇豆、刀豆、黄花菜,要煮后晒干;秋天,收了萝卜白菜,要放地窖保存,这些都是合碗肉的配菜。大年二十八前后是烀肉的日子,这是一家人的大事,大锅加大柴,煮上大肉块、猪蹄、猪头。肉捞出后,父亲切片装碗,母亲打理配菜,然后上笼屉蒸。我们小孩子看着眼馋,但也只能在客人到达的时候才能吃上。过大年,亲人相聚,把酒唠家常,共诉这一年的家长里短,都少不了这一碗合碗肉。用白面馍夹肉,油脂流出,馍香肉烂,能轻松吃掉两个馍。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家没时间制作合碗肉,快餐应运而出。在亳州的很多餐厅超市,全年都有合碗肉销售。合碗肉做成后放凉,冻成一块,吃的时候放碗里加热即可食用。合碗肉香味浓郁,色香味俱佳,衬托出生活的富足。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