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时候,奶奶的养鸡计划就启动了。那时候,每家养上二三十只鸡,是一种刚需。小鸡的孵化主要在专门的炕房完成,商人们走村串巷去销售。每到这个季节,“赊小鸡”的吆喝声响起,最关心的就是孩子与奶奶们。这时的乡村青黄不接,村民无钱无粮,“赊小鸡”就成了一项约定俗成的市场行为。到了秋季,小鸡长大了,村民们也收了粮食,商人们再上门收钱。
新出炕房的小鸡挤在篮子里,大多是嫩黄色,毛茸茸的招人喜爱,是孩子们的宠物。孩子们不解:“家里粮食那么紧张,为什么还要养小鸡?”奶奶笑着说:“不养鸡,一年的鸡蛋从哪来?中秋你姑妈家的那几个崽子来,我拿啥给他们吃?”农村养鸡的成本不高,大约二十天以后就是散养了,小鸡房前屋后自己找食吃,绝对是无饲料零添加的绿色食品。
小鸡最好吃的季节就是中秋,也就是走亲戚的时候。亲戚要走才显得亲,每年最重要的两次就是春节和中秋。与食物丰富的春节不同,中秋时节农村却没啥硬菜,最招牌的食材就是这散养公鸡,到了中秋前后,鸡也长成大约两斤的样子。我和弟弟到外婆家,表兄弟们就赶快去抓鸡。撒一把粮食,把一群鸡引过来,再确定抓哪一只,对孩子们来说绝非难事。外婆特别叮嘱,一定要抓公鸡,母鸡留着下蛋。
乡村人家食材自给自足的能力很强,不用上街也能齐备。小公鸡斩块,加上自家种植的小茴香、葱、蒜,放锅里简单煎炒,腥味就去掉了。孩子们帮着烧火,加水大火炖煮。水开的时候,鸡汤的香味就飘了出来,孩子们围着锅,托着下巴,忍着口水,期待写在脸上。半个小时后,鸡汤基本就炖好了,掀开锅盖,一股热气升腾而起,伴着鸡汤的香味飘满整个厨房,一层清亮的油浮在上面,非常诱人。外婆放进早就备好的红薯粉皮,就可以盛碗了。鸡肉鲜嫩滑腻,嚼起来满口溢香;粉皮晶莹透亮,滑溜溜颤巍巍,吃起来滋滋作响,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曲;鸡汤鲜美香浓,喝起来酣畅淋漓,能多吃上两个馍。如果家里人口多,就多加水,放些时令的茄子豇豆,配上馍馍面条,足以管个大饱。
在传统习俗里,公鸡被赋予吉祥、平安、红火的寓意,具有英勇、顽强、好斗的性格。早上,公鸡最先醒来,它目光炯炯,羽毛高耸,歌声高亢,婉转悠扬,催人振奋,深受人们喜爱。中秋时节,小鸡是家常美味,也是送礼佳品,尤其是公鸡。乡村骑车走亲戚,车尾的袋子里经常有个鸡头探出来,火红的鸡冠在风中摇摆。城里人喜欢吃农村土鸡,有专门的商贩在镇上或者走街串巷收购,样貌喜人的红公鸡最受欢迎,因而价格高昂。
在农村,家家都会养一群母鸡,养一两只公鸡。公鸡不养不行,否则鸡蛋无法孵化,养的再多也不行,因为不下蛋增加负担。在乡村的很多仪式上,都需要杀公鸡。农村的婚礼,男女双方家庭来往的礼物中,必定有红公鸡。老人祝寿、孩子满月之类的喜事,都少不了红公鸡的加持。
母鸡是用来给家里下蛋的,一般不舍得吃。在人们的印象中,母鸡是大补之物,适合产妇病人滋补。离预产期还有几个月,婆婆就要开始给儿媳物色母鸡了,她东家瞅瞅,西家看看,相中了就提前跟对方确定。坐月子期间喝鸡汤,不仅能为产妇提供充足的营养,还能祛风驱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增加母乳,有的顺带把痛经、脾胃虚寒、手脚冰凉等症状也治好了,保证产妇安全度过月子关,又不留下后遗症。
亳州人喜欢喝鸡汤,最典型的是撒汤。撒汤是亳州早餐必备,几乎每家早餐店都有。店家提前熬上一大锅鸡汤,待客人上门,随手取一枚新鲜的生鸡蛋,顺势在案子上敲破放入碗里,用筷子打散,再从沸腾的汤锅里舀一勺鸡汤冲在鸡蛋上。鸡汤入碗,橙黄色的蛋花绽放,很是漂亮。最后,撒上胡椒粉、香菜,淋上几滴香油。喝撒汤,要配包子、油条、煎饼之类。食客多是周边熟人,到早点摊喊一声:“老板,一碗撒汤,一笼包子。”一边吃,一边跟熟识的客人聊天,吃完喝完,一天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
中国养鸡历史悠久,也是最早驯化鸡的国家,鸡也深受民间喜爱,被古人赞为“知时畜也”。《诗经》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鸡叫,是黎明盈满的前提;鸡叫,是安居乐业的象征,曹操曾用“千里无鸡鸣”感叹连年征战造成的民不聊生的景象。鸡的吃法众多,各大菜系都有其身影,比如山东炒鸡、黄焖鸡、白切鸡、三杯鸡、地锅鸡等等。
如今,食材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年轻人散落天涯,鸡窝不见了,乡村人家也不养鸡了,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越来越冷清。养鸡场的菜鸡,两个多月就能长好几斤,生长速度是土鸡的好几倍,但是吃起来没有当年的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