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遍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芮集街上的理发店陈设比较简单,一条长凳,一把转椅,玻璃下是台案,案上摆放理发工具,旁边是洗头池。理发师很会聊天,技术也精,干净利索,还可以光脸。场景似曾相识,仿佛光临过该店一样。我突然就想起了曾经的一个理发匠,大家都叫他“三遍水”。

二十年前,“三遍水”在谯城区双沟镇开理发店,简单摆设和芮集的这家无二。人们大多不知他的真名,一说“三遍水”,远近皆知。

我怀着好奇心,花费好长时间经过打听,才在一间未悬挂招牌的破房里找到“三遍水”理发店。有几个人正坐在长凳上闲聊,国际新闻、茶余饭后的各种话题侃侃而谈,眉飞色舞,时而哈哈大笑。理发匠五十多岁,矮胖身材,赤红脸膛,并无特别之处,正在专注地理发,偶尔插上几句。看我进门,说:要等会儿。问:需要等多久?答:一个半小时左右。我没耐心,说:明天再来。答:随来随剪。

第二天,我又去了“三遍水”理发店,进门仍如昨日场景繁忙依旧。一个人刚刚结束。理发匠说,来吧,又扭头对着在等的人说,这哥们儿昨天排的队。大家均没表示反对。

温热的水淋在头上,片刻,打上皂液,理发匠的手柔软而有力,先是用手指有顺序地夹着头发向外轻轻地提,把顶部的头发提了一遍,再像耙子一样来回梳理,而后左三圈右三圈来回揉搓,最后用清水洗净。不知不觉,一条热毛巾捂在头上,隔着毛巾进行一次头部按摩,甚是惬意!

之后,理发匠围着椅子来回走动,理发器在脑袋上反复游走,很奇妙,不久,满意的发型呈现出来了,理发匠像木匠吊线一样瞄来瞄去,再修整,终于完成。软毛刷在脖子处来回扒拉后,吹风机又吹了一回。

第二次用温热的水淋在头上,再打一次皂液,清水冲净,一直淋到脖根。

半躺在椅背上,微眯双眼,那刀子依次刮了鬓角、耳根、眼角、脖根,感受刀子的轻轻掠过,惬意而清爽。

最后,又是温热的清水淋到头上,毛巾擦过后,再一次简短的头部按摩。

超值享受,花费人民币两元,洗了三次头,过了三遍水,这是在其他理发店从没感受过的。

在双沟理发,我认准了“三遍水”。

一次理发时,我问了他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为啥大家都喊他“三遍水”?答:我在给顾客理发时,要洗三次头,保证他们头上、身上不留发渣,老少如此,两次头部按摩是不能少的,多年一直这样,“三遍水”的外号就叫开了。第二个是其他理发店程序能简尽简,可以提效率,多挣钱,他为啥还要这样坚持?答:学艺时,师傅是这样做的,并要求徒弟必须这样做,所以一直坚持,不敢省略一个程序。第三个是外面传言他是仔细茬子。答:那是说理发仔细,其实生活中他常丢三落四。

二十年过去了,我为何又想起了“三遍水”?在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等,偶尔会想一下,“三遍水”也是他坚持的标准吧,“三遍水”把理发这件事干到了极致,赢得了响亮的名号,对职业是敬畏的,这和“大国工匠”的匠心是异曲同工的。我后来坚持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大概率是受到“三遍水”的影响和启发,凡事,都得坚持“三遍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