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好生活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现在无论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还是规划整一的新农村,都展现出了新时代的繁荣与进步,想想原来的苦日子,再看看如今的好生活,感慨万千,感恩无限。

我生活的地方是皖北一个普通的小镇,儿时的记忆里,农村路不好、灯不亮,条件有限。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今,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徜徉其间,一条条清洁、平坦的柏油马路贯穿全镇,马路两边整齐的双砖地、笔直的电网杆和电灯杆,以及明亮的光伏路灯和美丽的绿化带,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的乡村画卷。环卫工人们辛勤工作,洒水车、拖地车、垃圾车有序作业,确保了镇上的清洁与卫生。这一切在年轻人看来最普通不过的景象,却是我们儿时最憧憬和向往的。

小的时候,我一直在镇上读书,在还没通电的日子,我们经常点着蜡烛或煤油灯上早读;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用的是塑料纸,冬天手冻得通红,夏天满头大汗。如今,当我一次又一次重回当时的校园时,看着我们的后辈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趴在整齐的新课桌上,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儿时的我们,满地撒欢就是强身健体的常用模式。再看现在,校园操场上有跑道、球场、双杠、单杠、沙坑和滑梯,孩子们在这里尽情蹦跶,此情此景是我们幼时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事。

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圈,大人也不例外。如今文体健身广场已走进乡村,农村人也能和城里人一样,经常到广场上“过把瘾”。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唱歌、跳广场舞、练五禽戏、下棋,享受着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特别是“送戏进万村”和“百姓大舞台”活动,台上的演员们表演精彩,台下掌声不断。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展现了新时代的文化繁荣。

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里,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我的周围经常能看到救死扶伤的医生、拾金不昧的陌生人以及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如果说乡村硬件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那么,这些身边的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面孔则在弘扬时代新风的同时,丰盈了大家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