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我市三位书法家作品入选“国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不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评选结果公示:我市书法家梁景堂、康汉林、刘帅康三人四件作品榜上有名。

“国展”四年一届,号称书法界的“奥运会”。我市书法家梁景堂、康汉林、刘帅康三人四件作品荣入公示名单,作品件数在安徽省地级市当中并列第二,实现了我市入展全国书法届展公示名单人数的历史性突破。

梁景堂:书法之路痴迷坚守


梁景堂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学书四十余载,作品多次获得全国重要展赛大奖,但两件作品同时入选“国展”,还是第一次。

“创作伊始,我就把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当代书法创作导向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十六字方针作为自己的创作指导思想。”梁景堂首先确定了自己最拿手的大字行书,又选了一首126字的唐诗,准备创作八尺中堂一件,然后开始熟悉文本,逐字突破,“熟悉文本,不仅要熟记,还要深入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表达的意境等等,这样才能带着感情去创作。”“所谓逐字突破,就是要把这126个字全部写透,了然于胸,还要打小稿,从结构、章法都要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忽然有一天,他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一挥而就。

关于另一幅入展的楷书,梁景堂表示,楷书容易流于呆板,看局部就等于看整体。他的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光曾说,小楷也要写出变化和味道,“我就从书写性、丰富性和表现力上来做文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文章,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心境等等,都非常熟悉,我就想用小楷把它表现出来。”梁景堂说,内容有了,就需要选择相符的形式,梁景堂选了一种像秋冬荷叶颜色的枸树皮纸,在一个周末,回到农村老家,用了3个小时,将全文1300余字很自然流畅地写了出来。“写的时候随机生发,因势赋形。既要到位,又要有味道,情性所至,个别字还呈现出行书和草书的意态面目,这都靠平时的功夫和修养。”

梁景堂从小就对书法很感兴趣。六七岁时,他对好字的记忆是集镇机关单位围墙上“抓革命促生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标语字,每次经过,眼神都恋恋不舍,也无比羡慕能写出这一手好字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梁景堂考入亳县师范,有幸结缘亳县书坛“三老”,并拜“三老”之一的张荫庭先生为师。张荫庭的书法理念、创作成果乃至生活中的细节都深深地影响了梁景堂。“如果没有这份机缘,一个农村的孩子,即使再有天赋,走上书法的正道谈何容易?”也因此,每每遇到文化下乡、书法进校园或者展览活动,他都会真诚主动地与爱好者交流,“说不定哪一次交流、示范、点评就可以改变些什么。”

梁景堂表示,他的书法之路离不开痴迷坚守。自从与书法结缘,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方面。但痴迷有时也会迷路。2000年之后的十来年,梁景堂觉得,自己的书法停滞不前了,甚至对一些优秀获奖作品都看不懂了。好像一个行军者掉了队,只知道队伍的方向而看不到队友的踪影,茫然不知所措。“我知道这是我自身出问题了。我不甘心不灰心不抱怨,是痴迷和坚守促使我于2013年国庆长假到浏阳参加书法魔鬼训练营,又重新望见了队尾。”梁景堂谦虚地说。

康汉林:为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作贡献

康汉林是蒙城县人,90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多项赛事中获奖。

康汉林接触书法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家里有很多报纸,我就全部拿来写写画画,乐在其中。”大学时,他向青年书法家蒋奎学习,进行隶书、楷书、行书的古帖临习,在临习过一些帖子之后,发现对小楷一直热爱不减,便决定主攻一门字体,正式从钟繇的《宣示表》开始精研习练小楷,进步很快。

本次“国展”,康汉林选择的是最为擅长的小字楷书,苏轼的《东坡题跋·卷四》选抄,纵30cm,横15cm,作品共12页,并装帧成册。“整体创作用了三天的时间,每天书写4页。这件作品的风格主要取法于钟繇、欧阳通,并融合王羲之、智永的笔法特点,使整体的技法表现更加丰富,让读者在视觉上有更好的体验和视觉享受。”

回想创作的过程,康汉林颇有感触:“楷书创作非常考验作者的心态及严谨的态度,值得庆幸的是,我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康汉林表示,刚开始他并没有想到过最终的结果如何,只是认为创作时尽力就好,现在进入国展,就等于拿到了加入中国书协的入场券,这让他非常开心,“我将来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为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康汉林说。

刘帅康:篆刻作品入选“国展”的“亳州第一人”

刘帅康,2001年生于安徽亳州,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准),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被山东美术馆、万印楼等收藏,曾入展全国第九届篆刻展等。

刘帅康接触篆刻的时间并不太长,从2018年算起,也只有五六年的时间,但刘帅康十分勤奋,仅仅去年一年,就刻了1500方印章。科班出身的他有着非常好的创作环境,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宿舍四个人一个比一个刻苦,这让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大三那年,他有数十件作品入围省展,并最终入选了全国第九届篆刻展。此次入围国展,让他成为我市首位国展篆刻作品入选作者,也是此次大展中年龄最小的男作者。

刘帅康篆刻作品的特点是大开大合,非常有冲击力。准备此次国展前,老师给他的建议是:回归传统,从古印中汲取营养,走小而精的路子,追求自然古朴小情趣的表达。“每方印章法虽各不相同,但整体的气息相同,创作过程中最费心的是边款和印屏,虽然自己感觉此次创作出来的印章比较耐看,但是怎么能让评委们走近看是个问题。”思虑再三,刘帅康决定在边款和印屏制作上多下功夫。他从干净、典雅、丰富这几个方面出发,在刻制七个边款的时候让它们形式各异,每方印也都做了封泥和墨拓,一并放在印屏上,之后再进行增减和调整,起到完全满意才最终定稿。

刘帅康表示,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底蕴,他进行篆刻时,也常常从中汲取营养,感到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