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乡愁力量为亳州锦绣
市委书记汪一光再次致书网友,畅谈“乡愁的力量”
《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陈璐 摄
鸟瞰亳州老街夜景 刘勤利 摄
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讯 2018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市委书记汪一光再次致书网友——在合肥工作的亳州籍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常河,畅谈“乡愁的力量”。他在文中说,相信在每位亳州人的亲身参与下,无论在外在家,大家群策群力、科学理性,一定会描绘出最幸福的生活美景,一定会铺就新时代亳州日新月异的锦绣前程。
2017年12月29日,常河在个人微信号上就亳州市在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撰文评论。常河在这篇题为《曾经的“锦书”,未来的锦绣》的文章中称,作为经济发展较为靠后的城市,亳州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不是关于经济发展的,而是文化保护”,“这不啻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见识和气魄”。
“作为一名在外工作的亳州人,家乡的一点一滴变化都会牵肠挂肚,而这个条例的出台,更让每一个亳州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常河在文章中期待曾经的“锦书”,能够成为亳州“锦绣”的未来。
这篇文章发布后,也引来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关注。2018年1月1日傍晚,常河接到一条信息,是一篇题为《乡愁的力量》的文章,署名为汪一光。
“优秀的涡河儿女是亳州的骄傲,无论身在何方,你们对故乡建设的高度关注和热切寄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汪一光在文中说,相信在每位亳州人的亲身参与下,无论在外在家,大家群策群力、科学理性,一定会描绘出最幸福的生活美景,一定会铺就新时代亳州日新月异的锦绣前程。
在接到汪一光的回信后,常河随即在个人微信号上发表《愿所有的乡愁都成为力量》的文章进行了回应,表示《乡愁的力量》对他而言不仅是条信息,更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我在亳州遇见了她。”常河表示,“如果可能,我愿意继续把乡愁的力量化作具体的行动,把亳州的今天当成属于自己的芳华,生逢其时,当鞠躬尽瘁。”
这是汪一光继2016年在网上以《风从老乡来》回复常河之后,又一次与他进行“对话”。
2016年6月,亳州市区仿古城门楼被“刷白”一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6年6月15日,常河就此事在微信上发表了《致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的公开信》,对仿古城门楼被“刷白”一事阐述了个人观点,表达了亳州老乡对家乡的关切之情。
当天,汪一光在第一时间回信《风从老乡来》,介绍了仿古城门楼被“刷白”一事的调查处理情况和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进程,并希望在外辛苦打拼、创业发展的老乡常回家看看,共同把亳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一年多时间里,亳州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进度。2017年11月17日,耗时一年、修改30余稿的《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呱呱坠地”。这是亳州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实体法规,在“法治亳州”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第一次“对话”时共同关注亳州仿古建筑外墙问题,到第二次对话时颁布实施《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两人的“对话”,不仅助推了亳州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出台,还将促使更多在外工作的亳州游子化乡情乡恋乡愁为力量,助推家乡发展。 (记者 陈璐)
乡 愁 的 力 量
□汪一光
值2017年尾,惊喜地发现常河先生新作《曾经的“锦书”,未来的锦绣》,这让我在冬日感受到无限暖意,赞叹感动之余,觉得需要说明的是,他的第一封来信,确实助推了“一部地方法规”的出台。
其一,闻“风”而动,恰逢其时。亳州老乡是家乡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市委市政府以“一封家书”“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为发端,号召在外老乡关注亳州变化、支持家乡建设。常河先生的第一封信由此触发,率直真诚、无遮无掩,叩人心扉、直抵人心,引起重磅反响。其传达的是一种积极信号,本身就是对市委市政府期待的一种最好响应。“风从老乡来”,我当即回信,既是受赤子情怀感染,也是希望以此次对话为契机,让更多的老乡闻“风”而动。一年多来,已有1.2万多名返乡人士成功创业。
其二,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对亳州古城保护开发和旅游发展问题的探索,是一个思想统一的过程、力量积蓄的过程和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的过程。“城门楼刷白”事件带来的反思,警醒我们必须对历史负责、对未来发展负责、对后人负责,也使得传承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更加统一。在古城保护开发规划上,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科学的精神、专业的眼光,借助外脑、察纳雅言,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利,决不留缺憾。当然是在全面依法治国大时代大背景下,我市乘着获批地方立法权的东风,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升到法治层面,《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作为首部地方性法规已于今天颁布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意义。在其间,常河先生的第一封信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三,发展所需,职责所系。亳州是在县城基础上组建的地级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积累,全市财政收入已是建市之初的近二十倍,在依据现有财力的基础上,我们坚持看准一件做成一件。特别是以2017年文化旅游年为抓手,找准引爆点,重点实施了北关历史街区一期工程、林拥城、南湖灯光水舞秀、城市展览馆等一批项目,游客接踵涌入,拉动经济十分明显,文化旅游工作算是破了题,群众也从中尝到了甜头。这足以证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亳州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要找准定位,不观望、不折腾,充分发挥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
余光中先生近日离我们而去,他生离死别、一生颠沛,乡愁于他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茔,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于常河先生,乡愁是儿时的记忆,是熟悉的乡音,是妈妈的味道,是相隔330公里的牵挂。优秀的涡河儿女是亳州的骄傲,无论身在何方,你们对故乡建设的高度关注和热切寄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的图景需要大家共同绘就。我相信,在每位亳州人的亲身参与下,无论在外在家,大家群策群力、科学理性,一定会描绘出最幸福的生活美景,一定会铺就新时代亳州日新月异的锦绣前程。
昨晚,亳州新一年度文化旅游年大幕已经拉开,让我们共同展望更值得期待的2018!
于2018年元旦
愿所有的乡愁都成为力量
□常河
2017过去了,按照习惯,总要对过去的一年做个总结。而触动我总结由头的,莫过于不久前亳州市在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订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不是着眼易出政绩、吸人眼球的GDP,而是《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走千走万,走不出老家的小院。
正如我在那篇《曾经的“锦书”,未来的锦绣》中所说的那样,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让游子牵肠挂肚。所以,我说,这部法规的出台,“不啻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见识和胆魄”。
我还说,感谢亳州给我的2017一个惊喜的结尾。
现在,亳州,又给了我一个2018的温暖的开局。
2018年1月1日,还在假期中,接到一则很长的信息:《乡愁的力量》。就是上面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更愿意看作是一封家书。
作者,是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
这是汪一光继2016年在网上以《风从老乡来》回复我之后,又一次回应。
我依然是那句话,“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亳州人的火堆中添加了一块劈柴。”
对于汪一光书记谬赞的“他的第一封来信,确实助推了‘一部地方法规’的出台”,我实在受之有愧。我想说的是,正是亳州市委市政府以“一封家书”、“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所呈现的真情和盛情,才打动了在外的亳州人,是亳州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让亳州人的赤子之情有了最为妥帖的安放。这才是真正的“民之所呼,政之所向”。
我们欣喜地看到:古城保护开发规划上,亳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的精神、专业的眼光,借助外脑、察纳雅言,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利,决不留缺憾”。这是一种开放的胸襟,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是对未来负责的理念。
我们同样看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亳州市财政收入已是建市之初的近二十倍,看到亳州这座皖北古城正在一天天靓起来、一点点热起来、一年年强起来。
“不观望、不折腾”,这往往是决策当中最难以把握的尺度,退一步是观望,进一步可能会成为折腾。而不观望源于使命和担当,不折腾是因为专业和理性。
所以,我才由衷地说:“亳州开始发力,一度沉睡的皖北大地回响起沉重而铿锵的脚步声。”我听见了,所有的亳州人也感受到了。
每个人都有乡愁,但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指向故乡,也不是每个人的乡愁都会成为力量。
汪一光书记在《风从老乡来》的信中说,“我来亳工作已多年,他乡已是故乡”。是的,亳州人已经熟悉了这个操着完全不同于亳州方言的安庆口音的汪书记,记住了那个唱着《要问我们想什么》走上台给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上党课的“汪老师”,也屡屡看到他风尘仆仆行走在亳州大地上的身影……
如此,作为一个脐带和故乡连在一起的亳州人,无论身在何方,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她的发展尽智出力呢?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我在亳州遇见了她”。如果可能,我愿意继续把乡愁的力量化作具体的行动,把亳州的今天当成属于自己的芳华,生逢其时,当鞠躬尽瘁。
因为,那里有我的家,有我的根,有我最纯真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