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文学“大咖” 三部创作心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道乡说道”论坛第三十七期开讲

三位文学“大咖” 三部创作心路

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讯 5月9日,“道乡说道”论坛第三十七期在建安文化广场之意书社开讲。本期以文学沙龙的形式展开,邀请到谯城三位知名作家阿辞、杨秋和段华,以随性、漫谈的方式,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创作历程。

三位作家漫谈创作历程

三位作家漫谈创作历程

网络文学门槛不低

阿辞,本名王小玲,江西人,现居亳州,省作协会员,大量作品家喻户晓。阿辞学生时代就喜欢写作,2002年,她以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说获得了700多元的不菲稿费,从此便以写文为主。近年来,传统杂志逐渐萧条,阿辞又转型写网络小说。

一般人都认为网络小说门槛低,随便在网上发表几篇文章就能称之为网络文学。“其实不然,在我国,写网络小说的人约有一两百万人,但是靠此月收入能达3000元以上的只有两三万人,在这个收入标准以上才算入了网络文学的门槛。”阿辞说。

在阿辞看来,传统的网络小说不像玄幻类和升级类小说那样有很深的套路,它需要丰富的阅历和积累,情节要生动,开篇有悬念,语言要自然流畅,而要做到这些,广泛的阅读积累必不可少。“但是,不可陷入只看文学类、历史类书籍的误区,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也要涉及,这样才能拓宽知识面,有助提高写作水平。”阿辞说。

管不住自己的思维

省作协会员杨秋是一名小学教师,她的作品喜欢用白描的语言叙述心中最真实的故事。市作协副主席张超凡将她的文字风格列为沈从文一脉。

杨秋说,她的创作缘由始于想得多,管不住自己的思维,就是想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我写作力求用语简洁,不写长句。看似平平淡淡,白话连篇,实则张力无限。三五个字、两三句文,就含有很大的意境,就有要表达的主题。”杨秋说。

杨秋的这些创作特点在她的其中一部作品《我的村庄》中有明显体现。她说,写这部作品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给了她引导,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情节,尽是白描的句子,却很耐读。“我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元素不着痕迹地偷换过来,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每一篇读来,都很简单平淡,但每一篇文字背后都有我的心声。”杨秋说。

文学的狂热追逐者

段华是一位很励志的本土作家。一般认为,没上过几天学就想写作,这几乎不可能。段华做到了。忙时农桑,闲赋文章。十多年间,他有多篇稿件见诸《故事会》、《小小说》、《青年一代》等报刊和地方媒体,现为市作协会员。

段华天生爱写,不写手就痒。可惜,他只读到二年级。提笔时,甚至连基本的字形字义都搞不懂。“我从13岁自学,夜校扫盲班时,搬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后来,又补习了《故事会》创作函授班和《人民文学》函授班,愣是把自己的短板给补上。”段华说。

19岁段华就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那时的他特别喜欢写新闻和文学稿。“看见别人写,就羡慕得不得了,起初比葫芦画瓢,有了一定功底后,连同新闻、小说、故事和行业类稿件一块写,非常狂热。”段华说,虽然他一直忙于养家糊口,却舍不得离开这个圈子,哪怕是参加一次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者的一次互动,都觉得无比幸福。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