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八乱”开刀 护碧水清流
我市全面打响河长制攻坚战
“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今年以来,市河长办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水污染问题整改为重点,全面打响河长制攻坚战,对河道“乱搭乱建、乱取乱采、乱倒乱排、乱设乱耕”等八乱问题集中排查、整改、督办,河湖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截至目前,河长制攻坚战已排查交办河道“八乱”问题1759个,已整改销号1321个,销号率75.10%。全市拆除乱搭乱建300处,清理乱倒乱排511处,清理乱设乱耕225处,制止乱取乱采30处。
涡河城区段航拍
严格“找、交、销、查、考”推进河道“八乱”整改攻坚战
为保障工作开展,市委组织部抽调相关部门人员21人,组成5个现场督查组和1个问题交办组,运用“找、交、销、查、考”工作机制,按照“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分别交办、挂牌督办、对账销号”总要求,集中开展河道“八乱”问题整改攻坚战。
在“找”上,现场督查组对目前存在的河道“八乱”问题进行全面现场排查,并坚持信息公开;在“交”上,问题交办组制定问题清单及时转交县区、相关部门整改;在“销”上,责任单位对整改完成的问题申请销号,并坚持谁申请销号谁防止反弹原则,确保问题持久解决;在“查”上,问题督查组实地复查问题整改情况,持续检查督查、反复照射,使问题无地遁形;在“考”上,各县区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年终市政府对县区的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保持极限高压态势。
搭建网络平台助推科技巡河政府购买服务加强河道管护
为提高河长制攻坚战工作质量和效率,市河长办紧密依靠信息技术,围绕“找、交、销、查、考”工作流程,组织开发了“河长制督查”APP和“亳州河长制督查平台”系统,全面推进科技巡河。督查平台自5月15日正式上线运行以来,有效规范了问题反馈,加快了问题交办和销号,实现了督查督办问题动态的快速更新。
市及各县区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队伍进行河道管护,推进河道管护市场化、专业化。1-6月,全市各专业队伍共清理水草等漂浮物3.6万吨左右,出动人员约6000人次,出动船只约4800艘次。各乡镇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吸收有能力的贫困户,成立河道管护队伍,对河道进行日常管护。
建立横纵结合长效机制整改销号千余“八乱”问题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河长制攻坚组,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直接率兵出战,加强督查调度,督促工作落实。市河长办按照“分工+分级”和“一个问题,双向交办;整改问题,双向督办”的原则,建立横纵结合的长效机制,针对督查组督查反馈的每个问题,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督办单位,制定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及时交责任单位和督办单位整改。
目前,河长制攻坚战已排查交办河道“八乱”问题1759个,已整改销号1321个,销号率75.10%。全市拆除乱搭乱建300处,清理乱倒乱排511处,清理乱设乱耕225处,制止乱取乱采30处,整改其他问题4个。通过整改,河道水环境得到明显好转,中央、省、市水质监测断面和水功能区水质持续改善。
督查通报层层传导压力促进问题整改“精准”销号
自4月27日河长制攻坚战开展以来,市河长办将包河、小洪河、武家河、赵王河、油河等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水质较差的五条河和涡河作为河长制攻坚战的重点河流,集中督查组力量对沿线的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124家畜禽养殖场搬迁、1071条住家渔船清理进行重点督查、重点督办、重点调度,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我市通过督查通报层层传导压力,促进问题整改销号,确保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验收销号。市督查组对照县区、市直单位申请销号账单,逐个项目进行现场复查,按照整改措施整改到位的给予销号,整改不到位的驳回销号申请,责令再次整改,做到“精准”销号,确保问题整改清仓见底不反弹。
攻坚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问题整改不力严格追究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执法联动”的原则,我市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监管职能,坚持依法依规、严守底线,做到问题按最严格标准界定,处罚按最高限度执行,验收按最严标准核查。各县区、市直相关单位河长制攻坚战开展情况将作为年终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河长制攻坚战参照《亳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严肃查处在河长制攻坚战中不作为、慢作为,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袒护包庇、弄虚作假行为。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质量不高的相关单位、干部严肃追究其责任。对各级各部门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存在的该处理但没有处理或者没有处理到位情况的,将追究该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同时,对胡搅蛮缠、拒不整改的整改对象,选取典型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理。目前,对二次交办仍未完成整改的三项任务,已移交市纪委监委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孙爱芹 记者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