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江淮行” 网络媒体看利辛
省网络媒体协会“脱贫攻坚江淮行”采访团利辛县采访见闻
8月2日至3日,安徽省网络媒体协会“脱贫攻坚江淮行”采访团来到利辛县,深入基层对该县的扶贫工作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采访报道。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再到异地搬迁扶贫,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安在线等15家网络媒体单位的17位编辑记者,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走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用笔和镜头记录利辛县扶贫工作的探索与收获,多层面、全方位展示利辛县脱贫攻坚的新成效、决战时刻的新举措。
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的冬瓜种植区,宋大姐正在忙碌着
孙庙乡卫生院分院输液室内,医生正在询问老人病情
贫困户张春军在扶贫工厂从事纺织工作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新产业
利辛县建县时间较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利辛县委、县政府坚定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造血式”产业扶贫措施。省网媒采访团对利辛县的产业扶贫工作饶有兴趣,来到阚疃镇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深入采访。
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位于茨淮新河南岸,地势低洼,经常受涝灾影响,传统种植业难以发展。近年来,宋圩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产业。目前,扶贫养殖产业基地总计占地260亩,主要从事优质小龙虾、泥鳅、螃蟹等水产养殖和销售、种苗培育、技术指导等业务,附带冬瓜种植等绿色产品项目,年收益额超过400万元。
“自己致富,不能忘了乡亲。”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负责人马广跃向采访团介绍说,基地现与13户贫困户家庭签订了常年劳务协议,繁忙时可带动70多人同时短期就业,贫困人员长期务工的每年工资性收入可达1.2万余元,同时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23户贫困户62.5亩土地,每年可帮助他们增收共计5万元。在冬瓜种植区,人民网记者姚庆林等与贫困户宋大姐唠起了家常。扶贫养殖基地建成后,宋大姐经常来帮忙干些零活儿,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逐渐摆脱了贫困。
从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到王市镇中王社区扶贫驿站,再到城关镇电商产业园,采访团边走边看,边问边记,倾听每一个产业扶贫的精彩故事。
为了助力产业发展,利辛县积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该县依托特色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丝网纱门集群特色镇(城关镇)、水产品及乡村旅游特色镇(马店孜镇)、循环农业种养特色镇(永兴镇)3个电商特色小镇和10个电商示范村建设。目前,全县电商企业超100家,开设扶贫网店185个,从业人员6500余人,充分发挥电商助推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
健康扶贫:“医养结合”让五保老人享晚年
在结束了产业扶贫的采访后,采访团一行又来到了利辛县孙庙乡敬老院,了解该县健康扶贫,特别是医养结合工作的举措。
2018年,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卫生院专业特长优势, 让老年人享受到专业化、全方位的健康及养老服务,利辛县通过将全县的乡镇敬老院移交卫生院管理,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开展“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满足老人养老和医疗护理的双重需求。
今年,孙庙乡敬老院原医务室经过病房式无障碍化改造升级,改建为孙庙乡卫生院分院。分院内设中医科、B超室、内科、心电图室、药房、护理区和康复区等,配备有全自动生化仪、颈椎牵引器等设备,设置床位30张。孙庙乡卫生院抽调医护人员8人,指定一名副院长负责日常分院的管理服务工作,实行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不仅是敬老院的老人,周边的村民都可以到分院来看病。
采访团对失能五保老人护理情况尤其关注,他们走进护理室,与失能五保老人细致交谈,询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日常护理情况。记者看到,护理室设有专业护理床、空调、数字化电视、应急呼叫装置、轮椅等设备。不仅如此,分院还聘请了多名护工照顾失能五保老人的生活起居。
“这里一切都好,啥都不用操心。”失能五保老人李丙田对采访团记者说。李丙田患有肌肉萎缩症,手脚基本失去活动能力。入住孙庙卫生院分院护理室后,医护人员每天不定期为李丙田检查身体,使他的健康有了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搬”来安居乐业新生活
2017年,利辛县胡集镇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该镇杜湖、李圩、板集等14个社区的3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旧地搬迁到“新家园”。
这个被称为安置点的“新家园”,占地面积约150亩,建成全框架安置房21850平方米,并按照贫困户家庭人口的不同设计了6种户型。
“我们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在为贫困户提供了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解决他们就医、教育等后顾之忧。”胡集镇党委书记王峰说,安置点距离镇政府600米、中心幼儿园300米、胡集中心卫生院150米、胡集小学及初中50米,配套建设路网、排水、绿化、亮化、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物流网点等公共配套设施。
“扶贫搬迁,不仅仅是搬迁,关键在于扶贫。”面对采访团“安居如何乐业”的疑问,王峰将大家领到了扶贫工厂,一探究竟。
为了使贫困户稳定增收,胡集镇在安置点小区规划并建成10758平方米的扶贫工厂,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并鼓励企业优先使用贫困户就业。目前,胡集镇已经签约14家企业入驻,其中9家已经投入运营,吸收劳动力就业390名,吸收贫困户就业120名。贫困户楼上居住,楼下打工,每人每年可以收入20000余元。
在扶贫工厂,采访团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并对贫困户张春军进行了深入采访。
张春军在扶贫工厂从事纺织工作,他的妻子有严重的智力障碍,三个孩子还在上学,都要靠他一人照顾。年轻力壮的张春军无法外出打工,但仅靠种地难以维持家庭生计,生活日渐贫困。2017年,张春军搬迁到安置点,一家五口人住进了125平米的楼房,彻底告别了漏风漏雨的老房子。居住有了保障,就业也不成问题,张春军家楼下就是纺织厂,他现在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也不耽误照顾家庭,已顺利实现脱贫。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扎实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覆盖。2014年至2017年,累计实现70830户、173301人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连续两年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成效考核中位列“好”的等次。目前全县未脱贫人口16550户、36519人,贫困发生率2.3%。
两天的利辛之行,采访团记者每天早上7点多出发,到晚上7点多才回到住处,他们的足迹遍布利辛县的5个乡镇、6个扶贫典型村或单位,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利辛脱贫攻坚路上的探索与收获。接下来,记者们将会饱含热情地书写利辛的扶贫故事,全省15家网络媒体单位也将会陆续推出他们的报道,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片皖北沃土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记者 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