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林:为了利辛娃,违背14年前的许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4年,大学毕业的陈木林远离安庆老家,考入利辛高级中学任教。作为家中的独子,陈木林的举动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他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只是暂时到利辛教书两年,一定还会回老家工作的。14年过去了,利辛变成了他的家,对父母许下的誓言成了一句空话。

 

陈木林

 

一面之缘,情定利辛

也许是前生和利辛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一面之缘,安庆市怀宁县的陈木林就把根扎在了利辛。“那是上大学时,宿舍有位同学经常向我提及他的老家利辛。暑假,我曾随他一起去过利辛一趟,那里水清鱼肥、湿地景美、人情淳朴,仅那一次,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陈木林说。

毕业后,陈木林打听得知,那个曾经在心中留下美丽的地方竟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学校严重缺老师。于是,陈木林毫不犹豫报考了利辛的老师。

作为家中的独子,陈木林的举动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我当时也没想在利辛呆久,向父母许诺,只是暂时去那里,肯定还会回来的。只是没想到,14年过去了,我却在利辛安了家,再也没有过回老家工作的念头。”陈木林说。

刚到利辛,陈木林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口音。操着一口安庆话,周围的人都用异样不解的眼神盯着他。更让他感到压力之重的是,他的课堂因为口音问题不能被学生接受,无情地被赶下讲台。

“利辛是我自己的选择,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学讲普通话便是我当老师的第一课。我主动向身边的同事学讲普通话并试图放慢讲话语速,没日没夜地练习。”陈木林说。很快,他操着一口还算标准的普通话,重新站上了讲台。

以德树人 ,收获芬芳

2006年以来,陈木林开始当班主任。他发现班里很多学生成绩上不去,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学习、生活、卫生等各种习惯不好。所以,陈木林便以德育为抓手,把重点工作放在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上。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班会,可以搜集播放一些德育经典案例,并让学生参与讨论,有意识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做生活中的践行者。课下,还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谈话交流,借机灌输德育思想。”陈木林告诉记者,他还制定了班级德育奖励制度,对学习习惯好、进步明显、讲卫生、爱劳动,爱读书、爱帮助人的学生进行大肆表扬和奖励。为此,陈木林特意印制了大量奖状、自费购买了许多小礼品。

一个学期以后,学生们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也涌现出了很多典型人物。他班的学生郑秀梅、马雨晨、张娜,因表现优秀,分别荣获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优秀奖、“亳州市优秀学生干部”和“亳州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赵慧敏主动上缴在校内拾到的其他班学生的学费1000元;刁飞和郭心诚两位同学捡到一个装有2005元现金的钱包,主动交还失主。

记者 郭玉岩 /

(责任编辑:fl)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