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师恩难忘

◎曹先训

踏入军营后,故乡的消息逐渐淡出了我的视野,曾经熟悉的笑容慢慢模糊了记忆。少年时曾痴迷于文学创作,二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使我梦想成真。回首我的文学之路,应该感谢初中时的班主任给予我最真诚最具体的指导,他是我最想感谢的人。

我的班主任叫李先民,是位民办教师,在我们乡中学教语文。在农村学校里,课外时间只能参与“社会实践”,帮父母干些农活,我却不愿拘泥于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每当空闲时,我喜欢拿本小说、散文或诗歌之类的书籍,坐在夕阳的余晖里体会作者最美丽的心境。那时,席慕蓉、汪国真是我最崇拜的作者,我也想有朝一日能写出自己的诗作。于是,我时常在校园的操场上,构思着自己的诗句。

初三时,我们换了新的语文老师,就是李先民。他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渗透着北方人的憨厚和纯朴。喜欢他的课是从他的声音和憨厚开始的,刚开学时他连我叫什么也不知道,只是从我作文的字里行间找到了我最深刻的印象。

那是两周后的第二次作文课,在讲课前他总结讲评了第一次作文情况,还抽出了几本代表作给全班同学作范例,读的第一篇就是我的《我的课余生活》。当他用磁性的声音朗读着我的文章,同学们都在议论着,猜测着作者,我却静静地聆听着被修改过的作品。当他读完文章,让我意想不到的竟是要求我站起来和大家相识。在我站立的那一刻,许多同学向我投来了最热辣的目光和最羡慕的眼神,让我找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拿到作文本,我用心地去读那些被修改的词句,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许多圈圈点点把我的初稿改得面目全非,但也成了同学们争相学习的范文。那一天,我的作文本被同学抢来抢去差一点被撕成两半。

有一次,李老师在校园里碰到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作文有些功底,坚持下去吧,平时多看一些好文章,借鉴一下别人的写法。”能得到班主任的鼓励,我欣喜若狂,自此,我更加勤奋地继续着我的业余爱好,希望有一天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以后的每次作文课,李老师总会把我的文章当作范文来读,还会在文章后面写上批语:开头不错,注意个别词句的推敲;这个句子运用得很好,富有诗化语言;这段描写很细致,语句也精炼……读着这些批语,足能体会得到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虽然当时我并不能理解他的用心,但也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希望。

之后,我常常把自己写的作文拿过去让他帮我修改,尽管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幼稚之作,但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给我最真诚的意见。每次都劝我向报社投稿。后来,我鼓足勇气向《中学生学习报》投稿,最终还是石沉大海。“只要耕耘就有收获。”李老师每次都这样鼓励我,我也锲而不舍地继续着我的写作,哪怕投出去的稿子都销声匿迹了。

两年后,我的一首小诗终于在一个小报发表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我却感到没有辜负班主任对我的期望。自此以后,我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和诗歌了。入伍后,凭着我在地方发表的作品,被领导直接挑选进入了政治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我从一个文学少年到部队新闻报道员,继而成长为负责支队宣传工作的新闻干事和总队新闻站长,经常有散文或新闻稿变成铅字,终于圆了我的文学梦。

回首我的文学之路,应该归功于引领我上路的启蒙老师——李先民,尽管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当面向其表达过我的感谢之意;尽管这么多年来,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也甚至淡忘了他的音容笑貌,但对他的感激之情却时时牢记心间,如果有机会让我们在故乡重逢,我会亲口告诉他:“李老师,谢谢你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