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贫困户的心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家义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晴

隆冬的夜晚,十分清冷,窗外寒风料峭,寒气逼人。而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揣摩贫困户张坤峰从信访户到心存感恩的心路变化历程。

“感谢党和政府‘三农’好政策,为农民减轻了负担,农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有的地方达到了户户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这是前些时日张坤峰递交给村书记的《贫困户的心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知恩感恩、知足满足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我连续看了两遍,很受触动。

2010年,张坤峰因患胃癌在蚌埠做了胃切除手术,花去6~7万元,2013年村里为张坤峰和妻子申请办理了低保,2014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平台。在2016年的精准识别“回头看”过程中,因张坤峰五个子女家庭条件都很好,本人也有民师退休工资,经群众评议取消其两人低保为一般贫困户,其本人对此很有想法,多次到镇到县有关部门信访。镇村干部和县直有关部门多次做工作,没有明显效果。

去年,工作队驻村扶贫以后,在接待群众来访和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非贫困户与贫困户攀比,一些有儿有女,甚至有车有楼也叫穷,并表示出对扶贫工作的不满;贫困户之间因致贫原因、贫困程度不同,享受的政策有差别,贫困户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不同,帮扶程度也有差别,因此也出现了相互攀比的现象。在与镇村干部交流中,也感同身受,对有的群众提出的无理要求,感到很无奈。

针对存在的不感恩、不知足的现象,针对产生的依赖心理、攀比心态,今年初,在谋划年度工作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研究决定,在全村广泛开展“知足感恩”教育。

开展教育,首先必须统一全村党员、村组干部的思想。利用党员活动日、党课教育之机,摆事实,讲道理,列出“双基”建设受益清单,从路网、水网、电网建设中看发展,从“六通十二有”,前后对比中看变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生活垃圾不落地,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面对一件件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实,党员干部有了更多的认同感,纷纷表示,多做正面宣传,做好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

有了党员干部的支持,工作更加顺畅。利用入户走访、民主评议的机会,在群众中开展教育,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思想引导,进行感情沟通,疏导不满情绪,寻求认同点和认可度。利用谈心谈话、集中培训、落实帮扶措施等时机,对贫困家庭开展教育,找明白人,算明白账,看得到的实惠,教育贫困群众知恩感恩,知足满足。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大家立足自我,自强自立,增强发展信心,增添内生动力。

张坤峰正是我们重点教育和帮助的对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登门拜访,了解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加深情感融入,做深入细致教育疏导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同时还帮助其申请了危房改造,使其思想慢慢得以转变,不仅息诉罢访,还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

“党的扶贫惠民政策的出台,给我们贫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帮扶干部经常到户走访慰问,关心帮助,嘘寒问暖,我很感激,称心满意。”张坤峰发自肺腑的话语,也代表着群众们的心声。(作者系蒙城县双涧镇王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责任编辑:bzbszff)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