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时换大棚 筑就致富梦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晚报-中国亳州网讯  眼下,正是草莓上市的时节。走进谯城区十八里镇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垄间一颗颗红彤彤的草莓映入眼帘,很多市民慕名来到这里采摘游玩。“这个草莓大棚是俺用50天的工时费换来的,今年的收入全归我自己。”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陈全声说。

陈全声所说的工时换大棚,是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工作的一次创新。该合作社负责人褚文龙介绍说,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看到种植水果前景不错,也想自己尝试种植,但是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合作社为了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谋划出“等价置换”的产业扶贫模式。

这样一来,贫困户只要在合作社里务工满50个工时,就能将3000元工时费折换成一个阳光大棚,用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了保障贫困户能有一个不错的收益,合作社会免费为他们提供种植、养护管理等技术支持。另外,前期的种苗和肥料由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供应,后期的费用从果子销售所得中扣除。

“俺哪会种草莓啊,多亏了合作社的指导。”贫困户陈全声说,草莓这次收成还不错,少说也得挣个1万多元。褚文龙告诉记者,陈全声的家庭状况原本不错,但是由于儿子患有尿毒症,花费了大量医药费,生活日渐贫困。前年,他来到合作社打工,靠着务工收入,一家可以勉强维持生活。

为了帮助陈全声更好地脱贫致富,去年9月份,合作社以陈全声50天的工时费,合计3000元为交换,把一棚长势较好的草莓交给他管理经营。现在,整棚的草莓都已经成熟,看着红彤彤的草莓和络绎不绝的游客,陈全声心里别提多甜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3000元的工时费,自己今年能多挣7000多元呢。

“我们准备把这种模式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脱贫创富平台,让更多的人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让他们在脱贫的同时,迈进小康生活。”褚文龙说。

除了“等价置换”模式之外,西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去年开始,通过就业带动、流转土地等方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带动了1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据了解,随着我市多个乡村合作社、农家乐、休闲农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通过打工就业等方式实现了脱贫。(记者 武景 魏军)

(责任编辑:changyanmin)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