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70年,不过是悠悠涡河的一朵小浪花。但就是这70年,在党旗的指引下,亳州儿女用奋斗换来药都大地沧桑巨变。在一穷二白的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本报今起推出专栏《70年亳州礼赞》,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亳州儿女的奋斗历程和亳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谯城区9号还原小区及拂晓中心校北校区(资料图)
亳州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作为地级市还不到20岁;亳州是厚重的,又曾是一穷二白的;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地级亳州市成立以来,勤劳质朴的亳州人民锐意进取,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奋力赶超,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进入新时代,全市上下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努力闯出后发地区弯道超车、跨越崛起的新路,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新局面。
发展“更上层楼”
回首过去,亳州全市GDP由2012年的715.7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277亿元,年均增速9.5%;财政收入由2012年的85.1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00.1亿元,年均增速18.2%,总量从建市之初的全省垫底跃升到全省第十位。
亳州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商汤曾在此建都,清末民国时期经济繁荣,被称为“小南京”。2000年5月,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亳州,翻开了新的一页。
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受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亳州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提升质量效益不动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大财政事后奖补……
2013年,全市财政收入101.5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16年,GDP达1046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千亿俱乐部”;2017年,全市GDP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这是地级亳州市成立以来第一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投资迈上新台阶。
站在新起点,我市在2018年迎来了更多新突破。
在省统计局公布的2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2018年,我市增速居全省前八位的有21项,前三位的有13项,第一位的有7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77.2亿元,增长10.1%,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是全省唯一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市;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17.1%,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居全省第二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攀升,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统计局总结为“亳州现象”。
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传统农业大市,努力闯出后发地区弯道超车、跨越崛起的新路,亳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亳州现象”的背后,是苦干实干拼命干。全市上下发扬亮剑精神,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突出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工作落实。
只有干,才能出成绩。2019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目标是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8.5%左右;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3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总量从建市之初的全省垫底跃升到全省第十位,在高质量发展路上,亳州有信心更上一层楼!
在亳州市梧桐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操作(资料图)
城长亦是成长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市民刘洋带着上中学的孩子在林拥城痛快地玩了一整天。
现在,林拥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在这个总占地面积约6700亩的园区中,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音乐书吧、欧风园、杨树林生态休闲区等多个旅游景观项目,并完成马术培训基地、森林迷堡、房车营地、蜗牛庄园等配套游乐项目。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小村庄。
“去哪里玩”一度是很多亳州市民的困惑。“那时候能玩的地方就是市区的俩公园,经常去也没有新鲜感了,现在能玩的地方就太多了,室内的就不说了,光高新区就有好几个好玩的公园。”刘洋说。
可玩的地方多了,背后是亳州成长、城长。
王常义是一位退休乡村教师,现在市区与子女共同生活,住在光明路与希夷大道交叉口附近的一个小区。“大约十年前刚到城里来的时候,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人还比较少,感觉挺偏的,现在这里成了闹市区。”王常义说。
近年来,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我市在老城做“减法”,腾出空间推进功能完善、环境优化;新城做“加法”,加快功能配套、人口集聚,使新城快出形象,让亳州更宜居宜业。
旧城改造、坑塘治理,老城正在进行一次由里及表的城市功能升级;扯掉“蜘蛛网”、拆掉“花牌子”、打通“断头路”,亮化老街道,老城不断换新颜。在新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交通干道覆盖城市版图,一座座公园相继建成……城市“长”大了,“长”高了,老百姓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晚饭之后,在市政公园遛遛弯、看看水舞秀,是很多市民养成的习惯。2011年底,集休闲、观光、娱乐、运动于一体的市政公园开建。如今,这个被老百姓习惯性称呼为南湖公园的休闲场所,已经成为高新区的地标。
一花独放不是春。谯城区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北部新城建设;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加快老城功能改造提升、新区配套设施完善,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县域振兴“升级版”。
改革提效减负
市民孟杰从打算开一家净水器销售公司,9月3日下午5时在网上申请开办企业,9月4日上午11时,不仅公司营业执照、五枚印章、二十五张发票免费邮寄到家,税控设备也已上门安装完毕。
为破解群众“跑多个门、找多个人、办一件事”问题,亳州市一直探索政务服务创新。2001年以来,亳州市政务服务方面的改革已从1.0版升级到4.0版,从群众跑腿、干部跑腿变成数据跑路、数据用活。
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网上服务平台,我市汇集了政府和社会数据,应用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服务、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残疾人服务等多个领域,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了亳州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6.4%,“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全省领先。
“有了各部门共享的数据库的支撑,申请人通过实名认证后,只要数据中心中可以核验到的数据,基本上不用再填资料。”市数据资源局局长王宇说,网上办事大厅自运行以来,共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超10亿元。
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政府的贴心服务不仅让群众享受到了办事的便利,也给众多企业“减了负”。
“如果不是承诺制审批,我们的建设进度不可能这么快。” 亳州高新区安徽健怡堂生物科技负责人聂连平说,他们从拍下土地到开工建设,用时不到100天,“如果是按照以前的审批程序,估计得推迟半年才能开工”。
包括健怡堂公司在内,亳州高新区共有14家企业搭上了承诺制审批的“快车”。从拍得土地到开工建设,这些企业所用的时间平均仅为70天左右。目前,第二批11家试点工业项目已开工10家。
承诺制改革试点是我市多举措降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市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7.9%,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71%。
2018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报,对“亳州市大力推进降成本,增强民间投资动力”予以通报表扬。
政府为审批流程和手续做“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市场活力在改革创新中获得充分释放。2019年上半年,全市累计直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24.7亿元,实现直接融资90.03亿元。
共享民生“蛋糕”
“以前哪想过能收入这么多钱?”拿着刚卖羊的一千多块钱,谯城区淝河镇6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现同连说“不敢想”。
张现同家有7口人,其中5人残疾。曾经,一家人住在三间破旧的砖瓦房里,屋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每亩地千元左右的收入。如今,靠着上级赠送的“扶贫羊”,他们家收入节节攀升,“原来有8只羊,现在有34只,此前卖过三四十只。光卖羊这一项,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张现同”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继蒙城县、谯城区之后,今年,涡阳县、利辛县也顺利“摘帽”,亳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脱贫。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努力分好“蛋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棘手事、期盼事,市委、市政府都在努力加以解决,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这里有人端着吃、端着喝,享福。”在魏岗镇敬老院,80岁的朱纪青说。去年年初,他搬进了医养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原来不能行走的他现在在护工的搀扶下可以下床散步了。
我市推进医养结合,不断整合乡镇敬老院和乡镇卫生院资源,设置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医疗护理功能于一体的敬老院,隶属乡镇卫生院,为政府举办公益性养老机构。经过乡镇卫生院精心照护,全市851名入住敬老院不能自理的老人中有460人能够基本自理,257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256人已经愈合。
就业渠道不断畅通,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 安居工程建设紧锣密鼓,教育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我市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创新,着力筑底线、上水平,带给百姓稳稳的安全感。
千方百计补齐公办教育短板,投入28.5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1所、幼儿园75所,落实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加快“健康亳州”建设,开展县域卫生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十五分钟健身圈”……
亳州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
发展后劲更足
我市在省内居于皖北板块,又地处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面临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乘数效应。
2019年8月23日上午,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在市行政会务中心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亳州市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方案》,融入长三角,又给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自从考入合肥的一所大学,亳州籍大学生袁露平均每两个月就要坐火车在亳州合肥之间往返一次。
“以后商合杭高铁通车后,我回家就方便多了,爸妈也可以随时到合肥看我。”对未来,袁露充满期待。
这条高铁建成通车后,亳州到合肥的时间将缩短至1个多小时,到杭州的时间也将缩短至3小时左右。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19年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开通运营。
不仅亳州人的高铁梦将从梦想变成美好现实,也打通了亳州融入长三角的便捷通道。
此外,亳州机场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立项后,亳州机场城际铁路办公室将排出项目建设时间表,履行亳州机场项目可研报告、总体规划、初步设计报批手续。2020年,亳州机场项目有望正式开工。
“铁公机”建设,将加快构建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变交通优势为经济区位优势。不仅能极大地方便老百姓出行,而且将进一步推动亳州转型升级,加速城市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为亳州发展提供支撑、承载重任。
回望过去,70年天翻地覆,70年众志成城,70年春风化雨;展望未来,亳州儿女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