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把《易经》归为哲学之书,开始时我也以为然,现在以为不然,当代的哲学虽然也被《易经》包容,但《易经》包含的文学元素也很丰富,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对后世文学影响也是很大的。这一点,往往为学者们所忽略。据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庆轩的研究,《易经》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自然描写和描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也就是说,易经从八卦中取元素,源出于八卦。而八卦又是观察自然之法,模拟自然而来。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大量自然景物描写、多数的艺术形象创立,都是从这里受到启迪,是文学的生发之地。
二是在“表达情意”方面开创了新时代。《易经》中有两句话:“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之情见乎辞”。前句是说,圣人用64卦、384爻所代表的“卦象”,来说明他的心意;后句是说,圣人的感情是用“文辞”表达出来的。
后世的文学从描摹自然出发而表达主观感情,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赋予自然以象征意义,就是圣人“立象”,后世的文学发扬光大,用“象征”扩大了文学的“容量”。比如后世文人写蝉鸣的诗,虞世南写出“居高声自远”,明明写蝉在高处鸣叫“声音传得远”这么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但却表达出另外的一种意义,这就是“见乎辞”。同样是写蝉鸣,而骆宾王在牢狱之中听到的蝉鸣声就是“徒劳恨费声”了!蝉啊,你叫得再大声,也是白费劲,有什么用呢?这些文学从具象的升华到进化,可以看出《易经》“圣人之情见乎辞”的影响轨迹。
三是语言的记录性,为文学的语言多样性充实了元素。《易经·系辞传》有一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话,真的是一种影响后世文学很大很深远的境界。它有两层意思,“书不尽言”,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是很有限的,有些语言、方言是很难用文字记录表达的,也就是说,说出来容易写出来困难。写作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棉被很暄”之类,到底用哪个字才能传神?米饭煮的“硬心”是什么意思?“米”怎么会有“心”?这就是“书不尽言”。但在文学写作中,文字是需要张力的,不能把话全部“说尽”,那种生怕人看不懂的写作,往往令人厌烦。所以,“书不尽言”的另一种意思,是需要含蓄,有“点到即止”的意思,要让读者有“意会”的空间。
“言不尽意”,涉及到表达能力的问题,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有局限性,都不能完全无误、准确传神地表达,微妙的感情,有时往往需要借助表情和肢体动作,做文字的补充,这就是“言不尽意”的困惑。
你看,几千年前的《易经》,略略举例,就为文学奠定了这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