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清代书法家孙之城真迹再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自秦汉到明清以来,亳州历史上诞生了不少书法大家,其中有志可查的有三国时期曹操、隋代丁道护、清代吴楚齐、梁巘、胡大刚、李雁峰、孙之城等。

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趁着秋意初起,笔者在乡野踏访,日前在路过亳州城西一个偏远的村子时,远远地望去路旁的柴垛下躺着一块石板,犹如一位罗汉在此修炼多年。停车驻足查看石碑,依稀还有文字可见,惊喜之余,甚感此碑非同寻常。端详再三,轻轻拂去经年的尘埃,随即对石碑做了拓片以便释读,据碑文记载:“清故文学麟宜黄先生墓志铭,睢阳郭善隣撰文,涡渠孙之城书丹”,可知此碑为清代乡绅黄麟宜墓志铭。碑长47厘米,宽47厘米,青石结构,碑文通篇为孙之城楷书书丹,其笔画精细,自由舒展,线条流畅,字体端庄、秀丽,间距平均,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难得的孙之成小楷碑刻精品,也可能是目前发现的乾隆丙子年孙之城书丹小楷墓志铭的唯一实物。 

清代中期,亳州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为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亳州城涌现出不少书法大家,孙之城就是其中一位。孙之城,字南圃,清乾隆年间亳州人,廪贡生,分发训导,历署池州府训导、六安学政、灵璧县教谕等。作为亳州乡绅,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尤其关注亳州教育及城市建设。嘉庆十四年,亳州城垣及四门因阴雨连绵、年久失修,东、西、北三隅均多倾圮,倒塌共有八处,孙之城与诸乡绅配合州府开展募捐,共计得捐银一万七千七百两,“遂于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兴工,至九月十五日工竣”(光绪版《亳州志》)。

孙之城与亳州籍藏书家孙元煌、孙之堳为同宗,家有藏书,祖上曾在云南做官。其少年成名,中秀才比较早,然而科举屡屡不中,最终只能以廪贡终老。故而,中年以后专研书法篆刻,终有成就。到了近七十岁,才有机会得到一个候补官员的小官儿,做官谨慎,自从八品的训导升任正八品的教谕,不久后在任上去世。

孙之城终生学书不辍,与亳州籍诗人吴灏交好,工翰墨,书宗二王,传世作品甚少。目前能看到的书法作品仅存三幅,收录在阎璞主编的《亳州历代书法家作品选》中,在光绪版《亳州志》中记载了孙之城所书丹的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学宫记》、嘉庆十四年《重修亳州学宫碑记》,跨度四十年,在书法高手众多的那个时期,能两度为亳州黉宫碑刻书丹,可见其在亳州书法界的地位与公信力。只可惜,现碑刻不知所终。至此再无孙之城书丹的踪迹。

亳州地处皖北平原,于黄淮之间,坐落在南北文化的分界线上,虽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颇多,然这个阶段书风还是体现潇洒、飘逸、俊美的更多。特别以梁<J:\0bzbtp\yan宋体.jpg>为代表的书法家,是标准的以帖学名世的代表人物,所以说梁<J:\0bzbtp\yan宋体.jpg>的帖学之风直接影响着皖北区域的书风,孙之城也深受浸染之中,在晚清这段历史中皖北的书法,依然是走帖学之路为主流的。孙之城生活在清代中期,虽然清中期开始对碑学审美思想的开始渗入,但帖学仍然是很流行的。

在亳州这一时期,梁<J:\0bzbtp\yan宋体.jpg>、孙之城他们都是以继承“二王”精神意趣的书法风格。尤其是王羲之的小楷《黄庭经》《乐毅论》,对孙之城影响颇深。

“清故文学麟宜黄先生墓志铭”的发现,填补了孙之城楷书碑刻的空白,对研究清代中期皖江书风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对清中期亳州地区的墓志铭的撰写、书丹、材质、刻工等,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