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里的振兴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座村史馆,一部变迁史。村史馆里的老物件,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发展的见证,更承载着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近日,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史馆重装开门,漫步其间,人们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贫困村迈向产业明星村踏出的铿锵有力的步伐,村民由吃不饱到吃得好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一个个工厂迸发的强劲发展动能。

瞿光普讲述照片背后的脱贫攻坚故事。

村名的变迁

戴尧村村史馆面积700多平方米,不大的展馆里却盛放着一座巨大的砖窑场模型。“不要小看这个‘砖窑场’,它与戴尧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戴尧村驻村第一书记瞿光普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据介绍,在清代,戴尧村出过一个名人戴日强,曾任余杭县令。有几年,村里收成不好,有村民便找到戴日强,希望他能指条明路。戴日强随口说出“俯仰之间,尘沙将变”几个字。回去后,家乡人苦思冥想,认为戴日强的意思是用泥土烧砖瓦,以此挣钱谋生。

由此,立窑烧砖之风在当地渐渐兴起,戴窑村也因此成名。“烧窑并没有改变戴窑村的命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产业逐渐没落。”瞿光普惋惜地说,在村史馆里建这么大的“砖窑场”,是希望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要忘了曾经走过的路。

地势低洼、水患不断、产业空白,2014年,戴窑村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穷则思变。2016年,戴窑村利用地势低洼和靠近涡河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和龙虾养殖,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从贫困村一跃成为致富带头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穷志短,过去周围村庄的人都觉得我们戴窑人又穷又孬,唯恐避之不及。自从脱贫摘帽后,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气神也越来越好。我们的村庄名也由戴窑变成了戴尧,成为全县明星村。”戴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感慨地说。

村史馆里的砖窑场模型。

产业发展主题照片。

照片背后的幸福生活

在村史馆,有一组“奋斗的岁月”照片墙,用一张张面带笑容的人物照片讲述了戴尧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暖心故事。

2020年,蒙城县一位副县长来到脱贫户戴新建家中,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成员、收入以及脱贫后的生活情况。这个入户走访的画面被相机记录下来,成为村史馆的一部分。

戴同阳告诉记者,戴新建一家是在2017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019年顺利脱贫,2022年被安排公益性岗位,成为村里的一名保洁员。目前,戴新建和老伴都办理了农村低保,同时享受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月收入2000元左右。

作为省级贫困村,戴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373人,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1.26万元。

照片墙上有一张脱贫户的集体合影,照片中心是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传授真知识真技能  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我们注重脱贫群众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更好促进就业,从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戴同阳说,目前,全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0多元,较贫困村出列时增加了5000元。

产业发展打开新天地

在村史馆乡村振兴板块,万亩荷塘、蔬菜大棚、莲藕加工厂照片的背后是一个个产业发展项目,代表着戴尧村未来发展的强劲动能。

2017年,戴尧村依托靠近涡河的地理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上海通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亩莲藕产业扶贫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流转2000多亩土地发展“藕虾共作”“莲鱼共养”“稻虾种植”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打造万亩莲藕基地。

依托莲藕资源优势,戴尧村在国家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支持下,着力打造食品工业园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湖南、浙江等地的客商投资1.2亿元建立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项目和规模进一步壮大。

“我们引进的岳佳酱食品有限公司已于今年4月份投产,主要生产预制菜、休闲食品等,最高年产值能达到1亿元,提供了200个就业岗位。”瞿光普指着村史馆里的一张照片说,这是公司建设时留下的照片。

为了促进企业招工、村民就业,戴尧村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优先推荐脱贫户和低保户就业。现在,戴同阳不时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村里企业的招工信息,“我们这个脱贫村共有6家企业落户,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发招工信息很有底气。”

截至目前,戴尧村集体经济由原先的50多万元发展到300多万元,被评为全县集体经济十强村。

渔船、捕鱼具、纺车、算盘、老时钟、老电视、粮票……小小的村史馆像一个百宝箱,通过图文、实物展示的形式把村子的发展历程、历史记忆展现出来,留住了村庄的根,浓缩了村民的情,展现着这个村庄多年来不平凡的创业史。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