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思斌:“无声歌者”的家乡情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诗歌讲究韵律,尤其是格律诗,有着非常严格的用韵要求,对于聋人来说,无法听到有声世界优美妙绝的声韵,无法接触到韵律,自然很难成为诗人。但是,生活在阜阳市的亳州游子邢思斌,却通过自己的艰辛付出,成了一位诗人,数十年来,他一直用诗歌来讴歌自己的家乡。 

邢思斌的个人诗集《无声吟》

“声音从我的世界消失了”

1945年,邢思斌出生于亳县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亳县牛市小学,十岁那年,因为一场病导致耳聋。“从那时起,声音从我的世界消失了。”邢思斌说,“当时,我正在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时,只能看到老师的嘴巴一张一合,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无奈之下,只得辍学。”   

十二岁那年,因父亲工作调动,邢思斌全家从亳县迁到阜阳。人生地不熟,加上身体残疾,他常常遭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嘲讽。稍大一些,邢思斌开始考虑个人前途了,觉得在家无出头之日,便向父母提出上学。十五岁那年,邢思斌只身回到家乡亳县,进入亳县盲聋哑学校读书。 

上学期间,邢思斌偶尔见到一本《唐诗三百首》。一接触到唐诗,他立即被优美的文学语言深深吸引住了,便模仿着写起诗来。古诗讲究平仄和押韵,邢思斌以前是看口型猜测押韵,结果押得张冠李戴,错把“天、开,飞、衣”押在一起,让人啼笑皆非。“如何突破声韵难关,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难题。”邢思斌说,为此他通过查询《新华字典》,又买了一些有关韵律的书籍进行琢磨,摸索了很久,总算掌握了一点韵律知识。    

原来的聋哑教材已经不能满足邢思斌索求知识的需要,学校不设初中班,没有高级教材,邢思斌便到县图书馆借书看,进行课外自修。两三年下来,他自修了初、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愿用一支笔,写尽方寸衷”

成年后,邢思斌在阜阳一家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笔耕不辍,经常挤时间钻研诗词,拜师学艺,用心研究诗词声韵、格律,掌握平仄,并且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格律诗词。经过多年刻苦钻研,他逐渐掌握了传统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他创作了大量格调高雅、情真意切的诗篇,多次发表在《中华诗词》等报刊上。“成聩不憎命,但愧作凡庸。愿用一支笔,写尽方寸衷。”在一首名为《述怀》的诗中,邢思斌这样表述自己的情怀,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笔耕不辍50多年,创作古体诗千余首,光手稿就有两尺多高。    

后来,邢思斌先后当选省残联第一届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阜阳市作协会员等。他深知残疾人创作、发表作品的艰难,萌发了帮他们出版一本诗词集的想法。2010年,他担任主编,筹备了十余年,历经多次波折,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又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挤出经费,出版了《铿韵——中国残疾人诗词选集》。2014年,邢思斌出版了个人诗集《无声吟》。 

“我要继续为亳州写诗”

为了报答家乡培养之恩,多年来,邢思斌一直想编辑一部全面概括和反映亳州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的诗词总集。2018年,他不顾体弱多病、经济拮据,多次返回亳州,协同亳州诗词学会编辑了《汤都芍花之韵》,后又通过网络聚集全国诗词界高手、有识之士,以诗会友,讴歌亳州。在他和亳州诗词学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劳作,2021年编辑出版了《汤都流韵》一书,对宣传推介亳州、发扬旅游文化、鼓舞启迪后人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我爱我的家乡,今后我还要继续为亳州写诗,让更多的人了解亳州的美。”邢思斌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