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锣鼓棚子: 锣鼓铿锵觅乡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锣鼓棚子是流传于蒙城县一带的古典民间音乐,主要用于节日庆典、红白喜事等重大活动中的音乐演奏。锣鼓棚顶置彩色流苏布罩,下有底,底有轮,前部有横板放置板鼓。每逢重大节日,打鼓者居棚中打鼓,其他乐手簇拥锣鼓棚沿街演奏,大户人家沿街设棚,备齐烟茶,锣鼓棚到来演奏一番,继续踩街前行。

由于传承久远,又独具特色,蒙城锣鼓棚子于2022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久远渊源深厚

据蒙城锣鼓棚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蒙城县文化馆原馆长邵超介绍,锣鼓棚子这种古典音乐形式,属十番锣鼓体系,也就是十番锣鼓借着锣鼓棚的形式进行演出活动,由于人们说法的习惯,就约定俗成把十番锣鼓叫作锣鼓棚子。

据明代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等文所记载,十番锣鼓作为一个民间乐种,至少明代已在苏南一带流传。在已故蒙城锣鼓棚子知名表演艺人冯腾月的手稿中,我们得以一窥百年前的锣鼓棚子演出盛景。“在清末,我区区小县,城内有乐棚数处。如北头的于家子弟,以于风河为首,南头则有吾氏一门乐棚,以冯能荣(冯腾月爷爷辈)为主乐人,且有刘氏父子参与其中。此班多以家族及歌友相约而成”。又记:“我邑小小弹丸之地,城市缙绅子弟结班七八个,皆各具特色。至清末至民国,吾邑乐人,不下百人。且涌现一些名家高手,如素鼓名家于明河、葛小秋、刘瑞宸等。”

据《蒙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县城内有纨绔子弟以吹拉弹唱为风雅,立锣鼓棚多处,演奏古曲。每年元宵夜齐集钟鼓楼竞技。1963年冬,冯腾月组织十番锣鼓会,每晚约十余名会友演奏曲目。1966年停演,1980年春节恢复。”由于种种原因,恢复仅两年后便即再次停演。

历经三载苦心编译

2016年,冯腾月之子冯浩把父亲遗留的曲牌手稿捐献给蒙城县文化馆,蒙城县文化馆请退休老馆长、知名音乐人邵超出山对手稿进行整理。

今年八十多岁的邵超,是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安徽省梆子戏研究协会会员,他和冯腾月是同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二人同在蒙城联中乐器队,课外常在一起演奏“十番锣鼓”。

冯腾月所遗手稿为古典汉字谱稿,没有音标、音符,整理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年已79岁的邵超,日夜回忆、沉吟,并反复对照遗文和录音,记录、视唱、视奏,又请老艺人耳闻校听,历经三年时间,最终于2020年末把冯腾月遗稿译成现代简谱。简谱译成后,邵超又对文化馆组织的锣鼓棚演奏队伍开展了培训工作,后复排演奏出《水龙吟》《鸳鸯戏水》《两来船》《闹江州》等十余部曲牌,为蒙城锣鼓棚古典音乐的恢复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曲调铿锵仙乐飘扬

十番锣鼓由板鼓、堂鼓、大锣、汤锣、手锣、云锣、大钹、小钹、笙、笛、二胡等十余种乐器组成,包括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出时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者称丝竹锣鼓。蒙城锣鼓棚子属于丝竹锣鼓中的笛吹锣鼓和笙吹锣鼓相结合的演奏形式,属蒙城所独有。

蒙城锣鼓棚独具特色,融音乐、彩扎、诗画于一炉,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综合体。棚架造型别致,底以四只虎腿作为支撑,中以十二块木框组成亚腰形底座,每方蒙以素色绢纱,上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梅竹菊等,间书清雅诗词;棚座中空可燃烛,两根站柱装置成葡萄架,绿叶蓬松,硕果累累;四檐垂以丝绸彩幔,外络网穗;四角多吊花篮。棚架由二人肩负,蹒跚而行,司乐者皆衣着翩翩,鼓乐齐鸣,曲调铿锵悠扬,有仙乐之感。

邵超表示,锣鼓演奏最忌讳“四四方方”(节奏呆板)“一个劲头”(没有力度变化)。把握好锣鼓的轻重缓急,实际上是相当细致、非常不容易的。

蒙城锣鼓棚子集民俗与传统音乐于一体,是淮北地区传统民间音乐的综合体;是蒙城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与生产劳动相互影响下,产生的最原汁原味、最纯朴自然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路振杰 席鹏璐 侯纯顺 文/图)

邵超(左一)在文化馆培训演奏人员。

锣鼓棚子演出现场。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