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赋予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定位。锚定目标方向,安徽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开启策源之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聚集之势;探索改革经验、畅通双循环,涌动开放之潮;强化生态保护、转型发展,打造绿色之美。乘东风、绘蓝图,安徽正在奋力往前赶。
前段时间,全球首个基于量子编码技术开发的药物分子性质预测应用,在合肥完成了超导量子计算机真机验证。这项成果由中国科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有关企业共同发起,第一次将量子算法应用在工业级药物创新场景,相当于架起了量子显微镜,给药物研制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
“本源悟空”软件研制团队 负责人 窦猛汉
量子显微镜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这里指的是我们在量子算法层面,不仅把分子的原子的位置编码好,另外就是把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一些相关特性,给编码到量子算法中,药物特性的预测准确率从73%提高到97%,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年来,安徽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全球顶尖研发机构群,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运行在建谋划13个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组建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五大研究院,布局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一大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纷纷涌现。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厅长 赵明
我们多点突破,全面发力,积极营造高水平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全省范围内建基地、设专班、打造“基金丛林”,接续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制造业投资巩固提升行动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在池州经开区,先捷电子主攻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在引进这家企业、集齐“拼图”之后,不出园区,就可以将一颗硅片制成芯片产品。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副主任 忆炎
池州坚持将半导体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我们基地集聚上下游关联企业130余家,已初步形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到终端应用的全生态产业链体系。
补链条、建基地、育集群,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最近四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约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2倍,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40.3%提高到2024年的43.6%;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已成为安徽制造的崭新名片。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副厅长 蒋晨捷
聚焦“龙头引领 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前沿突破 抢占先机”、大力布局未来产业,安徽工业战线纵深推进制造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跑出发展加速度,需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动力。这些年,安徽先后安排了1500多项改革任务,推出1400多项制度性成果,零基预算、科创金融、国资国企等一大批改革经验已推向全国;通过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已超500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全国第九。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底色;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十四五”以来,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序时进度2个百分点,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王继源
安徽充分发挥自身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这么样一个区位优势,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发展好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生态保护好,把腹地的广阔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谱写了一个非常壮阔的发展篇章。
今年上半年,安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23亿元,同比增长5.6%,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7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比全国高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进出口总额847.9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居长三角第1位;主要指标继续呈现较快增长、优于全国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