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祖庵的石狮“老家”原是铁关帝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九里镇铁关帝庙得以幸存并公布保护,十分庆幸。但也伤痕累累,守护铁关爷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被拉到华祖庵门前已几十年了。今天,不知华祖爷是否有意在不久的将来把这对石狮子奉还给铁关爷?”近日,一名读者在来稿中提到,华祖庵大门前的两座石狮子原是来自谯城区十九里镇的铁关帝庙。1月3日,记者来到了十九里镇铁关帝庙,对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进行了探访。

曾繁华一时的铁关帝庙

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铁关帝庙,如今“隐藏”在十九里镇卫生院后面的角落里。在前面高楼的遮挡下,前几日刚刚降临过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据了解,铁关帝庙创建于清朝中晚期,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由姜老过(姜桂题)出资续建。最初共有三座庙组成,共有房屋36间,是一座完整的四合天井大院。当时三座庙内的香火都非常旺盛,每逢庙会期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十九里镇铁关帝庙也于日前被评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关帝庙”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民间百姓把铜关爷和铁关爷一同请到亳州城。当行至十九里镇时,由于铁关爷太重,就留在了十九里镇,便有了“铁关帝庙”的名称。

而如今的铁关帝庙现存建筑九间,虽然也不时会有人前来上香,但相比当年,仍然萧条了很多。“铁关帝庙被损坏,还是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期。”铁关帝庙的负责人卢先义说,那段时间,这座庙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传说庙里还有一尊金佛像也已丢失,有的说被埋在了庙里的土中,还有的说已经被人盗走。

上世纪70年代被运走

卢先义回忆说,经过破四旧的一番“腥风血雨”,庙前的两座石狮子像倒在了一片狼藉中。当时的十九里镇文化站的站长,调到华祖庵工作后,出于保护,便将这两座被遗忘的石狮子一同运到了华祖庵。

说到石狮子像,勾起了十九里镇许多村民的回忆。今年51岁的村民刘建华说,当年的十九里镇中心小学就在铁关帝庙的旁边,每天放学后,学校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到庙里玩耍逗乐。而门前的那两座石狮子像无疑成了大家最为青睐的“玩具”。

“小的时候,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有限,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大家玩捉迷藏时,就喜欢躲在庙前的石狮像的背后。”刘建华说。

随后,记者来到华祖庵门前看到了这两座石狮像,饱经沧桑的石像上留下岁月磨砺后的深深痕迹。卢先义还说,这两座石像建成于明代,分为雌雄双狮。

记者了解到,石狮子像被运到华祖庵的准确时间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卢先义介绍,由于两座石像很重,平均每座有一吨重。在当时,共找了二十多个人,用了两辆架车拉到了城里。

盼望石狮与底座能复合

附近杂草和积雪的掩盖,已经看不到桥下的底座

不仅仅是石狮像在当年受到了破坏,连同石像下面的底座也一样被丢弃。“在那个时期,石狮像倒下后,下面的底座也丢到了一片废墟中。”采访中,住在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后来,村东头的一座小桥需要修建,就把这两个石墩做成了桥墩。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座小桥。在附近杂草和积雪的掩盖下,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桥墩。卢先义说,这些年不时有村民到城里有关部门申请,希望能让石狮像“物归原主”。

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的流水缓缓地流过,卢先义思绪万千。即使石狮子目前不能“物归原主”,他仍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把桥下的底座搬出来,重新放在石狮像下。“尽管石狮子现在已经不属于这里,但我们仍希望它能和底座完整地在一起。”卢先义说。

对于村民的期盼,华祖庵景区的负责人王东平向记者介绍,大家的心情可以理解,保护文物的意识值得肯定,但石狮像毕竟年代已久,属于文物范畴,考虑到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被损坏的隐患,所以暂时不大可能运回铁关帝庙。作为管理单位,他们会给予石狮像最精细的照顾,保护好它们。

(责任编辑:bzbslh)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