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黼,亳州历史唯一状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他是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在亳州三县一区的范围内仅有的一名状元,他在城破人亡之际,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并大喝曰:“杀我,勿杀百姓!”他被对手称为“忠臣义士”……和其他的亳州历史名人相比,李黼的名气要小一些。这与历史的误导有关。无论《元史》或《明史》,在介绍李黼时,总要注明:“李黼,颍人也。”这说的也没有错。李黼的家乡自元代以来一直隶属于颍州或阜阳地区,直至二○○○年地级亳州市成立,他的家乡才随区划,划归亳州市。由于这一原因,加之对他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他感到陌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位被历史歌颂的英雄

李黼,字子威,晚年号浔阳,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出生于元末颍州的豪门官宦之家,其父李守中为元工部尚书。李黼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与熏陶,加之天资聪敏,勤奋好学,所以二十九岁便荣获殿试第一名,被泰定帝钦点为状元。后不断升迁,累官至宣文阁监书博士,礼部侍郎。

步入仕途后的二十五年间,李黼以兴教化、革旧弊、减民负、兴水利为己任,为国为民做过不少实事好事。然而,李黼最辉煌的章节写在他生命的晚年。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河南、湖北等地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翌年正月,义军渡江攻陷了武昌。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扼守九江湓口城,阻击盗匪。二月,义军数万,兵临城下,分省平章政事秃坚不花自北门逃跑,黼率领将士登临城垛,亲布战具。义军焚烧东西二门,双方展开巷战。李黼深知寡不敌众,乃挥剑叱曰:“杀我,毋杀百姓!”义军自巷背突袭,刺黼坠马,与儿子秉昭一起战死,终年55岁。郡民闻黼死,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九江东门之外。后,家乡人得知此消息后,把李黼灵柩运回故土安葬。对于李黼的这一壮举,《元史》和《明史》均有记载。

寻找李黼墓

前不久,笔者和朋友去寻找和拜谒位于汝集镇天官李村的李黼墓。天官李村位于该镇东北边缘,距镇政府十余里。

天官李村是个具有600人口的村落。李黼的墓地在那里,村里却没人知道。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耳背,费了好大劲才明白我们的来意。他沉默了一会说,有个李黼墓不错,但在“文革”中已被人毁掉了。我们问他能不能找到这个墓地的遗址。老人说,墓虽然没有了,但我知道在哪个地方。我们请求老人带我们去看看,老人欣然同意。

车子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缓缓行驶,十多分钟后,老人让我们在一条沟边凸起处下车。他手指着这片凸起的地方说,这里就是李黼墓。这片凸起的田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比别的麦地高出一米左右。这哪里还有墓地,分明就是一片麦地!对于李黼墓的败落我虽有预料,但没想到现实却远远出乎于我们的预料之外。老人告诉我们,原先的墓地很高很大,占地一亩多,老百姓逢年过节也来这个烧香许愿。自文革墓地破坏后,再也没人来这里烧香磕头了。笔者问老人:“知道李黼是干什么的吗?”老人说,这个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个状元,是个大官,是我们天官李村的祖宗。

李黼墓有望重修

告别天官李村后,沉重的失落感使笔者久久难以释怀。无法想象一个状元,一个在历史上曾被浓墨重彩歌颂的英雄,一个连朱元璋都称赞为“忠臣义士”的人物,为什么在他的家乡竟没有一安身之所?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归罪于“文革”,但“文革”已过去了四十年,一段被颠倒的历史早已被倒了过来,一大批冤假错案也早已得到了平反昭雪,为什么此事没有落实政策呢。只能有一种解释,认为李黼是镇压农民起义军而死的,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镇压农民起义当然是反动的。不是不久前还有一篇文章说这是李黼的一个污点吗?我不认为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革命的,进步的。衡量一次农民起义的进步与否首先应该看是否代表农民的利益,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如果一次起义给社会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动荡和灾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镇压这样的起义应是有功之臣。再说,李黼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也是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在城破人亡、百姓惨遭杀戮之际,他义无反顾冲锋陷阵,高呼“杀我,毋杀百姓”,这难道不是热爱和保护百姓吗?李黼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官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行为准则。

归来后,笔者向该镇一位负责人提出了重修李黼墓的建议。这位负责人说群众早就有这个呼声,镇里也有这个想法,前几年资金无法筹措。今年,镇里已采取政府出一点,群众出一点,李黼后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说,待秋季庄稼收割后动工重修李黼墓,到明年这个时候你们再来就能看到重修的李黼墓了。

(责任编辑:雷芳)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