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庭义
颜光旿(?~1729年),字方中,号宜庵,回族,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出身于武术世家,清康熙庚辰科武进士,福宁总兵。其父颜伯宁康熙壬子科武举,兄弟颜光普、颜光旻分别为康熙戊午科武举和康熙己卯科武举,其子颜绍周任萧县都司\颜绍林乾隆辛丙科武举。雍正年间,始建于宋代的万寿宫(今北关打铜巷工人礼堂)曾为颜光旿故宅。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亳州志》颜光旿传载:颜光旿,中庚辰武科进士,由侍卫任龙江关(今江苏省南京市)游击。捐资设立里仁会,以助兵民婚丧无力者;又建书院课兵民子弟。升广东春江副将,值岁饥,有司以未奉上檄,不便开仓,旿力担平糶。升福宁镇总兵,陈奏保甲指掌册、立储仓二事,下,督抚行之。卒于官。
另有史料记载,颜光旿从广东春江,曾调任直隶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副将[副将在清代系从二品武官,统领一协(相当于旅)的军务,又称协镇,隶属于总兵]。
雍正元年(1723年),颜光旿升任福建福宁镇总兵。福宁镇置于福宁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福宁府,府治在今福建省霞浦县。民国版《霞浦县志》(卷之二十四《祭祀志》、卷之二十七《偱吏》)载,雍正元年(1723年)颜光旿任福宁总兵,适逢雨阳不调,粮食频年歉收,米价腾涌,百姓觅糴无门啼。颜光旿视同己饥,于是捐出俸禄,构囊运米,减价发糶。全州百姓深受其恩,于雍正四年丙午岁(1726年)十一月开石镌刻《福宁州镇宪颜大老爷恩德碑》。颜光旿任职期间,还奏请朝廷,为戍台兵眷争取银两,水陆七十二营的兵将,无不披其恩泽。
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颜光旿病逝于镇署,奉赐司库银扶榇回籍,州人镌刻《去思碑》一通(现立于县下塘安澜侯宫前。碑文:镇宪颜光旿,号宜庵,亳州人,进士起家,剔历中外,葵卯岁末来吾宁,视民间利病,切若肢体,察形势,审机宜,浚河以兴修水利,筑坝以溉民田。建立仓储,减价平粜。填塞山腰,培接地脉。七载之中,恤兵爱民,靡所不至,匪特北门锁钥抑且一路福星,人虽云忘,德终不泯,佥谋伐石纪绩,以表岘山之恩云尔)。待戍台兵将归来时,镇署仅悬挂着颜光旿的画像供人祭拜,曾记其功德的《福宁州镇宪颜大老爷恩德碑》,因年久皁已湮没,戍台兵将看到这般情景莫不心痛。
乾隆乙未年(1775年)夏,即颜光旿病逝四十六年后,戍台兵营中一个叫施得成的队目,提倡并组织人员在府地六营营地修建颜公祠,塑颜公像,并开石璇题《感之建祠碑》。
清朝廷为表彰颜光旿功绩,诰赠其曾祖父颜嘉庆荣禄大夫、曾祖母张氏一品夫人;诰封其祖父颜文祥荣禄大夫、祖母马氏一品夫人;诰封其父颜伯宁荣禄大夫、其母杜氏继王氏一品夫人;其子颜绍周荫任萧县都司【雍正九年(1731年)任守备,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都司时即以本营守备升授)】。
颜氏家族,习武之风甚浓,伊斯兰拳术晰扬掌在该家族中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2008年,晰扬掌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晰扬掌被评为国家首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颜景贤(晰扬掌第十一代传承人),民国十八年(1929年)参加河南省政府在鹿邑县举办的十三省武术擂台赛,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唯我独扬”匾牌(现悬挂在亳州城里清真寺);并曾在西北军冯玉祥将军麾下任“国术教官”;颜景贤在南京掌批日本武士,表现出非凡的民族英雄气概。秉承良好家风,颜门后人广施善举,亳州城里清真寺尚存的乾隆七年和乾隆四十三年碑均有颜氏家族成员捐款记载。
2010年10月20日,福建霞浦县投资改造府前路,修路工人在翻修下水道时发现六通清代碑刻(《福宁州镇宪颜大老爷恩德碑》、《感之建祠碑》、《国泰民安》、《宾阳门》、《鹤舞迎祥》、《膏火田记》),以及门柱残段、狮子底座等石构件。《福宁州镇宪颜大老爷恩德碑》和《感之建祠碑》(残)两碑宽分别为82厘米和80厘米,厚13厘米和10厘米,均为楷体阴文,花岗岩质地。两碑重见天日,不仅还原了福宁总兵颜光旿惠民恤兵的历史事实,更为清代霞台间就有政治军事联系提供了实证。
《福宁州镇宪颜大老爷恩德碑》碑文:公讳光旿,号宜庵,亳州人也。任宁四载,清风两袖,利必兴,弊必饬。留荫主山,以培气脉;严禁游赌,以锄盗源。兵肃民安,甚盛事也。犹念秦川,扆山襟海,土瘠民贫,兼以雨阳不时,频年遭歉,米价腾涌,觅糴无门啼,饥者十有八户,公民瘼,关心不啻,视同己饥,构囊运米,减价发糶。裕民便食,湛恩四讫,万灶沾波,吾侪饮和食,徳久铭五内,用贞珉以志不朽。雍正四年丙午岁十一月吉旦,阖州绅士兵民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