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巨朴的沧桑传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谯城区十河镇十河集,有一棵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朴树,当地人称之为“古榆树”。这棵600多岁的巨朴,曾因树冠庞大沉重,树干被一分为二,如今却依然枝繁叶茂,而关于它的那些美丽传说,也流传至今。

经过保护,如今的古朴树依然枝繁叶茂。

巨型古朴荫护一方

古朴树矗立于十河集南北大街西侧的小河畔,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纵横交错,向四周伸展,又分出无数的枝杈,形成一个巨大的树冠。古树旁是一块2021年立下的牌子,上面写着“安徽省一级古树”,树龄“605年”,落款为“安徽省人民政府”。

十河镇文化站站长王洪志从小在古朴树边上长大,在他的记忆中,三四十年前,农闲之余,村民们就喜欢聚集在大朴树下拉家常,孩子们围着大树嬉笑打闹。

“那时候树干特别粗,要五六个成年人才能抱过来,树枝大的都挨着地,有小孩拉着树枝就爬树上去了。”王洪志说,那时大树周围还没有护栏,地面也没有硬化,粗壮的树根如条条苍龙般裸露在地表上。炎热的夏季,树冠可遮阴好几亩。树枝上挂满了红布与黄绫,给这棵古树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古朴树断裂的树干。

历经劫难顽强生长

在古树的南半边,断裂腐朽的树干穿过护栏躺在地上。十河镇党委委员孙超龙说,十几年前,这棵古朴树遭遇了一场劫难。

一日,细心的护树员发现,由于树冠庞大沉重,致使朴树树干出现了东西走向的裂纹。林业部门闻讯后,立即派出技术员赶到现场,和当地政府一起研究制定了拯救方案。谁知方案尚待实施中,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风雨就将这棵巨朴树的南半边推倒在地,“骨肉分离”。

林业部门和当地政府只能亡羊补牢,再次研究拯救事宜,在大树东西南北侧各立起顶柱。经过这场罹难的朴树,依然生长得郁郁葱葱,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王洪志说,这棵古树原有两条主干,枝丫处有一眼“井”,水深半米,水质清冽,后来该井被顽童用土块填实,树上有井的奇观便消失了。

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83岁的村民孙玉庆说,古树前有块石碑,过去是立在大树东南角,上刻“明故太高祖,孙公讳琅、孺人刘氏之墓”。据说,这块石碑的主人是明朝去世的,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

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明朝有一位宫女,被选入明宫,侍奉皇子、皇姑,终身未嫁,到了暮年,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宫女病故后,葬于十河集西侧宋汤河西岸,不久坟头上便长出了一棵朴树,这棵朴树越长越大,很快覆盖了宫女的坟茔。后来,乡人都视这棵离奇的朴树为神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纷纷前来烧香叩拜,祈求平安。

当地很多老人认为,这棵巨朴也有“民族大义”。

1937年时,这棵本来长势茂盛的朴树,竟然没有发芽长叶,1938年才开始长出少量的枝叶。“老人们说,当时日寇侵略我国,树就是被气的。”孙超龙说,更奇的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这棵半死不活的朴树,突然又枝繁叶茂了。

大古树见证着十河集的成长变迁,守护了村民600多年,好好保护它已成了村民的共识。现在,古树有专人管护,村民们说,他们会把它当“传家宝”,世代守护!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