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落细落实才能“落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1月24日,《亳州晚报》报道了市区光明小区加装电梯一事,引起社会热议。不难看出,老旧小区居民对加装电梯愿望强烈,希望能早日享受到电梯带来的便利生活。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不是新话题。近年来,省内外加装电梯的城市越来越多。在光明小区电梯改造中,处处能见到“他山之石”的影子:征集民意、居民按比例分担资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勘察设计、正式施工……成功经验“拿来主义”,帮了业主们不少忙,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征求意见,还是勘察设计,都是“小区业主跑在前面,政府部门跟在后面”。随着电梯加装试点工作的推进,政府才走到群众前面,召开协调会,组织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等部门,对试点加装电梯协议及相关方案进行联合审查,打开“绿灯”,电梯加装安装开始上演“加速度”。

小电梯折射大民生。我市2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大约有200个,意味着还有很多居民需要加装电梯,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他们对电梯的需求更为迫切。由此可见,我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才能做好这项民生工程呢?

首先,应制定一套成熟可推广的“标准”。从加装电梯试点可以看出,光明小区走的是“绿色通道”,这显然不适合其他小区。要想推而广之,政府部门就需要制定详细而且操作性强的“办事指南”,打通政策通道。这样,其他小区的业主才能知道怎么办、找谁办,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要形成长效机制,保证政策落实。任何一项政策,如果落实不下去,群众就享受不到实惠。加装电梯涉及住建、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市场监管(特种设备)、消防、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以及有关管线单位,很容易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不仅形成不了合力,还会互相掣肘。

最后,要处理好相关方的利益。加装电梯有可能会影响到个别业主尤其是一楼业主的利益,如采光和隐私,如果没有他们的同意,电梯想落地也会非常困难。政府应积极引导,尽可能划大同心圆,处理好各方诉求。

电梯就像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要想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政策温度,加装电梯除了要有民生“温度”还要有政策“速度”。希望试点工作结束后,我市相关部门能及时总结经验,吸收成熟做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让民生政策乘坐“电梯”早日惠及更多的群众。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