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亳州晚报》推出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探访亳州红色印记”大型系列报道,探访铭刻在亳州历史上的那些红色印记。通过这组报道,笔者认为,党史学习教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党史学习教育,就在街头巷尾。曾作为淮海战役后方医院的姜公馆就坐落在市区的薛家巷,它距离市人民医院北院仅100多米;位于涡阳县老中医院后院的清代黉宫,是我市最早的中共党员魏季高和党支部经常活动的地方;市区人民南路市教师进修学校附近的转家大院,曾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红色印记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我们的生活中触手可及。
党史学习教育,就在乡间田野。在谯城区牛集镇大杨庄,因恶霸地主告密,共产党人杨西三在掩护地下工作者转移后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这位烈士就被安葬在家乡的土地上;蒙城地下党杨子仪、卢锡璜、尚志忠、李季臣被国民党活埋,如今他们的墓地就屹立在广阔的田地里;蒙城县楚村镇中元村张油坊曾发生过一场激战,我军10余名战士光荣牺牲,他们葬在了村庄北侧的农田里,守候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我们走进乡间田野,就能寻找到家乡的红色印记,感受到红色精神。
党史学习教育,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从革命先烈的英名录、传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英勇故事;翻看地方党史、报纸专栏,一位位英烈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都在深刻地回答着“我是谁、为了谁”,篇篇故事都让我们潸然泪下。
党史学习教育,就在口口相传。在市区薛家巷,当年见证在姜公馆成立淮海战役后方医院的老人们已经难寻,但他们的后代依然能叙述出长辈们经历过的历史;在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红光村,老人尚建不知在村口为大家讲述了多少次蒙城4名地下党被国民党活埋的故事……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关于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关于革命英烈的事迹依然在当地传颂。
在我们身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让我们从身边感悟,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