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地不下田,还能把地种得更好。”6月8日,安徽首个“无人农场”在亳州正式投入运营,“无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彰显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力量。(《亳州晚报》6月9日报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多处提及“科技”,要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位于亳州的安徽首个“无人农场”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互联网大数据,对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智能化无人管理,正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有益探索。
科技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支持。评价科研成果的优劣,关键看其实际效用。“无人农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对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的应用,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了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而未来农业要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需要研发更多能促进农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加速乡村振兴,需要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式,“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首个“无人农场”建设面积300亩,而全省现有耕地面积8828.9万亩,如何发挥“无人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大力推广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要从信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种粮大户和农业带头人积极推广新技术,以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不仅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更要培养本土人才、加强科普宣传教育,让传统农民掌握农业发展新技术。政府还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更多能扎根在农村的“土专家”,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只有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让智慧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才能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只有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才能更快实现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