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成为“三农”工作的新重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乡村振兴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今日起,本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报道我市如何创新谋划,综合施策,努力探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两张“施工图”有效衔接,让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全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我市已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48.9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全部摘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
启航2021,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全面吹响。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好乡村振兴“接力棒”?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近日,记者走近我市部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以及刚刚选派的第八批驻村帮扶干部,聆听他们如何带领村民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感受他们强村富民的信心决心。
碧绿碧绿的千亩中药材、户户相通的干净水泥路、设施齐全的健身小广场、家家盖起的小洋楼、洋溢着笑脸的村民们......都让刚到李腰村不久的第八批选派帮扶干部张兰兰赞叹不已。
张兰兰驻村后了解到,谯城区淝河镇李腰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06户,634人。当时村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像样的道路,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出行方便、生活改善是村民们的迫切愿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种扶贫政策纷至沓来,驻村工作队日夜守望,想方设法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让沉寂的土地“活”了起来,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基础。
“村里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能人返乡创业,建成了标准化扶贫厂房,引进毛绒玩具加工等项目,开设了裁剪、缝纫、自动化填充等车间 详细》》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
辉山村,因紧邻辉山而得名,因辉山烈士陵园而扬名。如今,伴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辉山村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辉山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从业人员100多人,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市镇人大主席岳涛说。
辉山村“沉睡”的红色资源被唤醒是在2017年。随着该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地政府先后投入资金
8000多万元,以辉山烈士陵园为核心,整修了战地医院、新四军四师指挥部、忠烈祠、丁永年故居、甜水井、苦水井等一系列红色景点,并建设、升级了一批旅游配套设施,该村旅游经济迅速升温。
村民侯虎是该村红色旅游的第一批受益者。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他将自家超市改造为集超市、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红色记忆”民宿,每到双休日、节假日,民宿都会早早被预订,每天吃饭的也有十几桌。今年清明节期间,“红色记忆”的销售收入有三四万元。详细》》
近年来,我市瞄准农业发展前沿,聚焦农业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工程、产业化等,以科技特派员为点、科技项目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乡村振兴。
“看,这片叶子上已经有白点了,这是褐斑病,要及时喷施药物。”近日,科技特派员马文良来到谯城区牛集镇牛集村孙同国的蔬菜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
马文良是牛集镇农艺师,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办公室,蔬菜大棚、合作社更是我常来的地方。” 马文良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把农业新技术、管理新经验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在孙同国的蔬菜大棚里,马文良一边察看蔬菜长势,一边叮嘱孙同国该注意防治哪些病虫害。
孙同国在牛集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建了17个阳光棚、6个温室大棚,以种植反季蔬菜瓜果为主,年收入近百万元。“大棚效益好不好,全靠技术来指导。”孙同国说,一年四季,什么时候育苗、什么时候移栽、哪个品种质量好产量高、如何防治病虫害……马文良不厌其烦地前来指导。
“科技特派员还定期举办培训班,根据农时安排培训内容,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田间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从谯城区科技局了解到,2020年,谯城区科技特派员共组织培训100余次,培训人员2300人次,带动就业岗位500余个, 详细》》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树绕村庄、水满坡塘”的美丽家园?怎样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民赚上“生态钱”?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个村庄了解到,各地纷纷打出绿色发展“组合拳”,在向着“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目标接力奋进。
一座座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将小楼连接起来,一个个小果园小菜园生机勃勃果蔬飘香……走进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村,处处整洁有序,田园风光醉人。
在蒋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红岭看来,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让村庄清洁。2016年以来,蒋李村不断强产业促增收,并将集体收入的40%用于清洁工程的保障经费,先后改厕430户,新建公厕4处,组织机械和人力清理“五边”和村内乱堆乱放问题,做到路面无积水,无露天焚烧秸秆,无污水塘、臭水沟,无露天粪池,
无乱砍滥伐现象等。村里配置了垃圾桶、垃圾房、垃圾收集和清运设备等设施,实现了垃圾收集和转运日产日清,对村内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在绿化建设上,我们在村内及村主要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形成带状绿化,截至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1%。”孙红岭介绍,通过清洁工程的实施,让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提升。
孙红岭认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要让村庄宜居宜业宜游。
亩产550公斤!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种粮大户孙子富流转的1000余亩小麦再获丰收。
860.6公斤!涡阳县新兴镇,一块小麦高产攻关田创全国强筋小麦单产实收测产最高纪录。
今年午收,相比丰收带来的喜悦,距离孙老家村30公里的这块麦田打破全国纪录的种子,让孙子富对未来感到“更加踏实”。
种子,农作物生命的开端,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近日,记者走进我市涡阳县的田间地头,探寻农业“芯片”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今年夏初,涡阳县陈大镇孙老家村种粮大户孙子富又迎来了一场大丰收,他种植的1000余亩小麦,每亩均产达到550公斤,与去年相比,每亩增收超过50公斤。
“我去年播种的时候,将小麦种子换成了‘谷神28’。”孙子富说,这个去年刚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抗寒、抗虫害,且产量高,粮价也比之前种的“荃麦725”一公斤高出一毛到两毛钱。
“谷神28”没让孙子富失望,今年为他增收了约15万元。
回忆起自己流转土地种粮的这些年,孙子富感慨万千。
2009年5月,孙子富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小麦和大豆。然而,规模上来了,不但效益没有提高,还连年亏损,“盲目选种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涡阳县农科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孙子富发现原来从小麦的选种,到播种时间、肥料选择等都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小麦选种,这是小麦种植的起点 详细》》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
近年来,我市坚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留“农”元素,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的新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补足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遍布村庄的参天大树、穿村而过蜿蜒曲折的河流……走进省级美丽乡村——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看不到大拆大建,但随处可见匠心布置的“农”元素,让人倍感亲切。
2013年,李大塘村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示范点。“不同于其他新农村建设时的大拆大建,启动新村建设时,我们就确定了‘升级改造为主,乡村特色不变,真正引领示范’的指导方针。”该村党委书记张向东介绍,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
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作用。李大塘村内,树龄几十年的老树遍布。新村建设时,这些老树全部保留,另外种植了大叶女贞、垂柳、红叶石楠、金桂、白玉兰等绿化树。“我家门口的这几棵树已经四五十年了,看着它们,心里特亲切特有安全感。”村民郭琴说。
虽然李大塘村没有要求拆旧房建新房,但老房子必要的修缮是少不了的。翻新后,村里的房子全部统一为红瓦、灰檐、白墙样式 详细》》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我市积极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组合拳”,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选派800余名干部驻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用好“人才杠杆”,全面点燃人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代洪龙,2019年7月北大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当年9月起至今,任利辛县城关镇武杨楼村党总支副书记。但是,村民总是喊他“代博士”。
在村民们眼里,“代博士”是个大能人。
2020年9月,脱贫户武云付向代洪龙反映,他的养鸡场遇到了销售难题,希望“代博士”能出手相助。经过一番思索,国庆节当天,代洪龙带着武云付来到利辛县城集市上,打起了“博士卖鸡,送学习金点子”的招牌。博士卖鸡,真新鲜!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武云付带去的上百只鸡很快销售一空。
这个小创意,在代洪龙看来很平常,但在村民心中却掀起了大涟漪。也让村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人才的价值。
2020年,代洪龙还为村里争取到了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该项目可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农民种田。村民们知道了适宜利辛县种植的小麦和玉米品种、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不是‘代博士’,真不知道种地有这么多花样。”村民感慨地说。
武杨楼村通过引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代洪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详细》》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组织体系的根基,是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和纽带。今年以来,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吹响后,我市基层党组织谋定而后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探索,着力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发力点。
“最近豆角长得咋样?现在雨水多,采摘时能不能忙得过来?要不要村里帮忙找些人手?”日前,在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刚刚上任不久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虎和副队长李建亮来到脱贫户丁文侠的蔬菜大棚,一边查看蔬菜长势,一边关切地询问。“不用不用,俺们一家人都上阵,忙得过来。”丁文侠一边忙活着,一边高兴地说。
丁文侠靠着各项帮扶政策,再加上务工收入,光荣脱了贫。如今,她承包了村里的4个蔬菜大棚种植豆角、西红柿,一年下来能挣好几万。每每提及此事,丁文侠脸上
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村里和她一样的乡亲还有不少,大家能够摘掉穷帽,多亏了村里建设了蔬菜大棚。“村里出钱建了大棚,俺们每年只要交万把块钱的承包费,好好打理就行了,蔬菜的销路也都由村里操心,俺们太省心了。”脱贫户王华廷说。
脱贫户口中所说的蔬菜大棚现在村里已经建了129个,占地450亩。赵瓦房村党总支通过多方协调,按照“公司+农户+村集体”的联结机制,采取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综合结算的方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