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31个省区市一次次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心中的信仰,又是脚下的行动。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意,心怀“国之大者”思对策、谋方略,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领航掌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5月24日起,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重现总书记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的生动场景,展现总书记从人民中走来、根植于人民的领袖形象,展现总书记高瞻远瞩、勇毅果敢的领袖风范,反映各地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开创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雪山皑皑,绿洲点点……祖国的西北角,是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美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雪山皑皑,绿洲点点……祖国的西北角,是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美新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六月的青海处处动人:昆仑山莽莽苍翠,三江水滚滚澄碧,神秘的可可西里藏羚羊成群迁徙,柴达木盆地钾肥专列驰援“三夏”大地……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广阔土地上,涌动着喜悦和希望。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考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亲自为新时代西藏工作谋篇布局,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黔北高原,群山葱郁,赤水河奔腾蜿蜒;苗岭深处,芦笙悠扬,六冲河山歌欢唱;科创园内,数据如涌,场景应用层出不穷……今日贵州,满眼生机,愈加多姿多彩。
武陵叠翠,洞庭扬波,夏日三湘大地,处处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湖南考察调研,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为湖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河南,就粮食生产、黄河治理、中部崛起等指明方向,为新时代河南改革发展擘画蓝图。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南广大干部群众以奋勇争先的拼搏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芒种忙,麦上场。6月里,中原大地遍野金黄,处处洋溢着麦收的喜悦。一株株饱满的麦穗,一张张粮农的笑脸,昭示今年河南夏粮丰收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就粮食生产、黄河治理、中部崛起、干部作风等提出要求,为河南发展指明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南埋头苦干、闯关探路,努力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大地更加绚丽的篇章。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山东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赋予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光荣使命。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让人民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
近年来,福建三明医改以药品耗材治理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医药、医保、医疗改革联动。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听取了三明医改情况汇报,要求总结推广改革经验。
林海吐翠,潮涌三江,广袤的龙江大地生机勃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黑龙江,始终牵挂黑土地,两次赴黑龙江考察调研,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多次就东北、黑龙江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黑龙江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持续打造中华大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在肩。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在建三江七星农场,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顶着烈日步入玉米地里,语重心长地嘱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踏着晚霞漫步查干湖畔,提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登上装配完成的高速动车组,勉励大家“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0年7月23日,在吉林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对他们创建的“四级”社区党建网络工作体系和“三长”社区管理体系表示肯定。
汤汤辽河水,悠悠黑土情。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辽宁高度重视、深情牵挂、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赴辽宁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辽宁代表团审议,多次就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辽宁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明确方向、指明路径。
辽宁抚顺,浑河南岸。雷锋墓翠柏环绕,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庄严肃穆,共同诠释着一种永恒的精神。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参观雷锋纪念馆。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巍巍兴安岭、茫茫敕勒川,初夏的内蒙古大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担负重任。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当地能源发展的话题十分关注。
辗转奔波来到吕梁山深处的赵家洼村,连看三家特困户,发出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的号令;在汾河沿岸驻足凝望,要求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调研,勉励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登上平遥古城墙,要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
“刚柔并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强与柔和相互配合的智慧。但真要把百炼成的钢做成绕指般的柔,更要靠科技硬实力。新时代,中国宝武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研发出多项“手撕钢”产品,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13年7月11日,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河北阜平县,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的地方。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阜平县考察。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天津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3年5月、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度亲临天津考察,殷殷嘱托,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在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书记勉励师生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立志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亳 州 新 闻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