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勾勒深秋最美风景 2020年9月份“亳州好人”事迹点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见义勇为好人孙嘉宁:车站跪地施救心脏骤停女子

见义勇为好人孙嘉宁

孙嘉宁,利辛县城关镇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

2020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播发一条新闻,在江苏徐州火车站,一红衣女子昏厥倒地,一位身穿蓝色衣服的小姐姐冲出人群,跪地对女子进行施救,最终将昏厥女子救醒。

这位身穿蓝色衣服的小姐姐,就是孙嘉宁。孙嘉宁从小立志学医,20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20年7月31日20时许,徐州火车站第四候车室一名女性旅客突然倒在地上。听到车站广播后,正在检票的孙嘉宁紧急赶到现场,跪地对女子快速实施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随后还使用了火车站工作人员拿来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经过及时救治,旅客逐渐恢复心跳和呼吸。孙嘉宁为患者争取关键的黄金四分钟,不仅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而且确保了患者平安康复。

众多网友为孙嘉宁救人视频点赞,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授予孙嘉宁“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奖金1万元,但孙嘉宁却选择在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这天,将奖金全部捐出。“在中国医师节里捐出奖金,我觉得有特别的意义。”孙嘉宁说。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周珊珊点评:

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蓝衣女孩”,因为你专业而迅速的急救动作,让大家只来得及记住那件蓝色衣服。其实你是身披白衣的天使,作为一名尚未毕业的医学生,就已用过硬的专业知识践行了救死扶伤的使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你救了一个病人,给了我们希望。

敬业奉献好人韩敏:坚守扶贫一线 真情助力扶贫

敬业奉献好人韩敏

韩敏,蒙城县小涧镇尖山村扶贫干部。

韩敏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数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是贫困户心里的“好闺女”。她也是一名平凡的军嫂,从选择军人的那一刻起,便义无反顾独自撑起家庭的一片天。

2017年5月,韩敏成为蒙城县小涧镇尖山村一名普普通通的扶贫干部。她和包组干部认真研判,根据每户的致贫原因,制定了1200条针对性帮扶措施,已经帮助尖山村115户253人顺利脱贫。她还时常深入田间地头,向贫困户们介绍特色种养的好处,并建议村委会邀请镇农综站农技师实地指导种植技术;她将43名贫困学生单独建立档案,坚持每月走访,确保资助政策全部帮扶到位,实现无一人因贫辍学。她用兢兢业业的态度,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韩敏也是万千军嫂中的一员,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半边天。韩敏的丈夫葛绍杰是海军北京某部的仓库管理员,已经服役了15年。有一次,葛绍杰正在家中休假,突然接到连队里的电话,一项工作需要他处理。当丈夫怀着愧疚的心情告诉韩敏时,韩敏却大度地告诉他:“你抓紧回去吧,家中有我呢!”尽管在那一刻,她有太多的不舍,正是有她这个贤内助,葛绍杰已经成长为四级士官,光荣入了党,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官”。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周珊珊点评:

你是一名基层扶贫工作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用真心守初心,奋战在脱贫攻坚的前沿战场。你是军嫂,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默默承担起照顾父母、抚育孩子的责任。你支撑起了整个家,又温暖了全村人。

敬业奉献好人庄捷:深藏丧母之痛 毅然援鄂战“疫”

敬业奉献好人庄捷

庄捷,涡阳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亳州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疫情期间,庄捷母亲辞世,和家人商量后,选择了简办丧事后正常上班。在母亲还没有下葬的情况下,他瞒着父亲、妻子申请加入了我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抗疫一线。“看到疫情肆虐,虽不为大医,岂能做旁观者。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是战士。我一定亲历战场,用我所学中西医知识助力武汉。”

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治疗轻症新冠患者过程中,庄捷大胆使用中药结合亳州华佗五禽戏等中医疗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后来一方案被推广到武汉同济协和医院重症病区,也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援鄂抗疫结束到家的第二天,庄捷便“迫不及待”地到科室查看病房患者,和同事分享武汉抗疫工作体会。这就是庄捷医师的工作作风,从医30年来,庄捷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无节假日,接诊病人,处理科室事务,参与医院质控管理,每天忙得团团转,他把毕生所学用到医疗卫生事业上,用到为群众的健康护航上。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胡长飞点评:

庚子新春兆始,新冠疫情突至,慈母突然病逝,虽重孝在身,但疫情就是敌情。你毅然扛起队长的大旗,辞别妻子,瞒过老父,星夜率队出征,你深藏心中悲痛,换来患者一个个被治愈。从医30年,始终坚守临床一线,救死扶伤初心不改。

敬业奉献好人刘恒元:不畏病痛折磨 坚守三尺讲台

敬业奉献好人刘恒元

刘恒元,涡阳县城关街道王土楼社区居民,涡阳县新兴镇大李小学教师。

41岁的刘恒元,2015年通过涡阳县人才引进政策,从阜阳市临泉县回到涡阳工作,来到新兴学区大李小学任教。

2015年秋季学期,刘恒元突然感到胃不舒服、呕吐,小便勤,浑身乏力,被确诊为慢性肾衰竭晚期,也就是尿毒症。五年来,刘恒元每周要血液透析治疗三次,被病痛折磨的他,身上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从县城医院到任教学校有30公里路程,但他从未因为治疗缺过学生一节课。

面对学生,他始终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其中杜某旭在刘恒元的谆谆教导下,由别人眼中的“问题少年”变成优异学生;宋某宇在刘恒元的鼓励与感化下,由大家眼中的“鬼见愁”变成被大家认可的“好学生”……

刘恒元还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19年,刘恒元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写成了一篇论文——《善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刘恒元还乐于帮扶年轻教师,为他们解惑答疑。

考虑到刘恒元的身体状况,学校打算减少他的课时量。刘恒元却拒绝了“照顾”。他说,“我可能随时倒下,即使如此,我也要站到讲台上。”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周珊珊点评:

三尺讲台,看似平凡,为人师者,责任如山。你忘记了每周三次透析的痛苦,丝毫不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却将每个孩子的情况时刻记挂在心上。你用敬业乐业的态度,履行了师者的职责与担当;你用瘦弱的身躯,给了乡村孩子追逐未来的勇气,托起了他们的梦想。

助人为乐好人闫书见、刘俊霞:公益伉俪携手 点亮爱的希望

助人为乐好人闫书见、刘俊霞

闫书见、刘俊霞,夫妻二人系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李庄村人,亳州市爱心协会会员。

多年来,夫妻二人热心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群,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以实际行动展示一对公益伉俪的爱心之旅。

闫书见夫妻二人为谯城区立德镇白血病男孩小明浩募集善款,及时完成脐带血配型手术,使小明浩过上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闫书见与人共同发起实施“一个人的美发师”阳光助残公益项目,开展免费义剪。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人的美发师”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开展公益活动260多场,服务群众12000多人。

2020年初,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闫书见夫妻俩义无反顾投入抗疫的战斗,主动投身社区抗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协调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捐款捐物。自2013年两人参加公益活动以来,带动15000多人次参加志愿服务。夫妻俩共计捐款7万余元,带动他人捐款捐物180多万元,受益人数达10万多人,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和美誉。

公益事业任重道远,爱心永无止境。这一对心怀大爱的夫妻,在公益的道路上肩并肩、手牵手,谱写了人世间最美妙的爱的乐章。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胡长飞点评:

7年公益路,年均捐款1万余元,80后夫妻携手用爱心与行动, 点亮了爱的希望。你们时刻用平凡的善举帮助贫病幼弱,用无私的爱心温暖他人,彰显了人生价值之所在。因为你们,社会更加和谐;有了你们,世界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