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互认”“退休一次办”“社保卡一卡通”“三公里就业圈”“满薪满益”小程序……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数字人社”建设步伐,将数字化技术与民生保障紧密结合,全力开拓民生改善新路径,让更多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乘“云”起飞,推动更多新场景、新体验、新应用融入民生和大众生活,以云力量赋能百业、惠及百姓,让智慧民生成果全民共享、惠及千家万户。
社区工作人员(右)向群众介绍“无感互认”改革举措。
认证无感 幸福有感
“一年之内只要坐过一次公交车,或在取款机上取过钱,就能实现养老待遇年度资格认证。”办事得早出门、排长队,这是77岁的市民周一大过去的体验。现在,这种体验在“无感互认”改革中被颠覆。周一大说,这让他不仅感受到了方便,更感受到了尊重。
6月13日,新华社《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 药脉文心拓新章——解码药都亳州的文化自信样本》一文中,通过周一大的视角对我市“数字政府”建设进行了关注。
“数字政府”,城市善治。2023年3月,我市人社部门牵头在全国首创领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亳州市委将“无感互认”作为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监测点。
不久前,60岁的市民凡传喜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他每天健身、游玩,惬意地享受着退休生活。
“我通过手机,在皖事通‘退休一次办’平台提交退休申请,资料上传后就可以了。4月中旬提交的材料,很快就批下来退休待遇了。”对于这样的办事体验,老凡很满意。
2022年5月,我市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在全国率先推出“退休一次办”集成办、高效办改革,将8个部门办理的26个“单项事”集成为群众视角的“一件事”。该模式获评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创新优秀案例。平台上线以来,通过退休一次办平台办理退休人员1.3万多人。
亳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王俊君告诉记者,“无感互认”平台可以捕捉到全市90%以上参保人员的生活轨迹信息,通过跨行业、跨部门、多渠道大数据的抓取比对,就能在群众不知不觉中精准确认待遇领取资格,周期比对成功率达85%以上。
据统计,近两年来,“无感互认”改革已汇集50个部门4449万条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实现待遇领取“免打扰”“零参与”精准认证的目标,市直10个部门22个领待事项认证结果互认复用,解决了140余万人需“自证生存”的难题。“无感互认”改革案例分别荣获“全国百佳创新案例”“中国改革2023年度典型案例”等多项荣誉,并向全国推介。2024年10月,我市《创新“无感互认”改革 打造智慧政务新样板》获评全国营商环境与政务效能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一卡在手” 多事无忧
通过“数字人社”建设达到“智”惠民生的效果,远不止于社保待遇的领取。社保卡应用便是其中一项。
“前段时间我办了一张三代社保卡,现在出门啥都不用带,手机上刷下电子社保卡,办事、就医、到景点旅游,一卡在手,全都无忧!”日前,市民武威一边拿起手机,一边感叹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2020年起,我市全面启动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创新构建“服务贯通、待遇联通、应用互通、终身凭证”的“三通一凭”服务体系,推动社保卡从“本地通”向“区域通”“全国通”跨越发展,着力打造民生服务一体化的“亳州样板”。2024年12月,我市人社和文旅部门联合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保卡旅游年卡“一卡畅游”的新模式,开创了文旅领域全国“同城待遇”的先河。
目前,凭社保卡,亳州市民可以在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300多个地级城市乘公交、坐地铁;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亳州可以和本地人享受一样的刷卡乘车优惠,70岁以上老年人均可免费乘坐公交车。社保卡应用场景也从最初单一的人社业务,拓展至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消费服务、医疗健康等23个民生领域,贯通207项服务事项,41项资金补贴待遇通过社保卡“一卡通享”,解决一人在多部门办事需办理多张卡的问题,真正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我市被人社部授予“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城市”。
今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5年改革突破点》选择12项改革作为2025年的突破点。社保卡“同城待遇”集成化改革便是其中一项。
2025年,市人社部门将推出社保卡“同城待遇”集成化改革,完善升级社保卡“一卡通”平台,整合政务办事流程,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社保卡“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我的社保卡”服务应用,将社保卡作为身份凭证与办事介质,实现各类政务事项的身份认证、缴费、补贴领取等功能,推动政务服务“一卡通用”。
就业服务 “触屏可及”
“数字人社”建设的红利近年来不断外溢。
在就业服务领域,“三公里”就业圈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就业生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也为企业用工和群众求职搭建起了精准对接桥梁。
这个暑假,马冰雪从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最近,除了到各个招聘会以外,她还利用手机上的“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查询附近企业招聘信息,现在已与两家企业成功对接。
“我学的是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亳州药企很多,我想在本地找份工作。”马冰雪说,目前对接的两家企业都是实力很强的本土药企,这两天就去企业面试。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村(社区)“一台一表一专栏”的效能。线上通过“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汇集企业招聘和求职者信息,为双方搭建“云”对接通道。线下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在零工集聚地附近打造零工市场(驿站),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累计通过各村(社区)发布3283家企业需求9.97万个岗位。我市“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获评省先进市,2024年,全省推进“家门口”就业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截至目前,“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已入驻企业1.61万家次,累计发布岗位9.6万个,登记注册19.46万人,精准就业1.18万人。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推动实现工作岗位“触屏可及”,累计开展直播带岗活动146场,浏览量达215.83万次,达成就业意向2.58万人次。
工人展示“满薪满益”平台操作流程。
指尖一点 轻松维权
欠薪治理问题,曾是农民工的烦“薪”事。为了维护广大农民工以及新业态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市创新搭建“满薪满益”平台,用智能化手段解锁劳动者“指尖维权”的新密码。
我市以改革的思维破解难题,紧紧拥抱数字化带来的大变革机遇,通过数智赋能,在全国创新搭建“满薪满益”劳动关系数字化运行平台,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工业企业、“三新”经济,将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全过程纳入数字化轨道。平台“e站维权”板块,整合国欠平台、信访系统、网友留言等10类投诉举报维权渠道,集成打包欠薪、社保、工伤等9类劳动维权事项,努力实现来电、来访、来信、平台受理等维权诉求“一窗”受理交办、“一站”核处办结、“一口”回复反馈。
“现在我和工友都在手机上查看工资发放情况,用这个小程序太方便了。”日前,在市区荣徽书香云庭项目工地,58岁的农民工许尔凯打开手机上的“满薪满益”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介绍道。
动动手指,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随时查看工资发放进度。遭遇欠薪,还能在手机上点一点讨回薪水。这在以前让农民工无法想象的事,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2023年6月5日,“满薪满益”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并投入使用,农民工可在线查看每日考勤和上下班情况、签订电子劳动合同、确认每月工资数额。截至目前,平台已经注册用户3.6万个,其中企业用户3363个。该平台已经实现了所有在建工程项目全监管、“四上企业”和新业态企业全进驻,累计服务了117万人次劳动群体,发放农民工工资80.1亿元。
2023年6月,人社部决定实施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全面推行数字化改革。
在“数字人社”推进中,我市探索实现创业担保贷款“一键申贷”,先后帮助创业者申请贷款19.8亿元。当前,我市正在推进社会保险参保一件事、个人创业一件事。一项项政务服务新模式,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了人社服务的效率,更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悄然重塑着政务服务的形态。
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长安表示,“数字人社”建设推动了人社业务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接下来,人社部门将着力推进“数字人社”与“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系统集成,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AI赋能打造智慧人社新生态。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将人社服务精准嵌入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科技赋能持续提升民生服务的温度与质感,让人民群众在云端真切感受到更有温度、更富智慧的人社服务。(记者 刘景侠 通讯员 张士飞 杨海龙 张帆 文/图)
快评
改革一小步 惠民一大步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市的“数字人社”建设正成为政务服务创新的典范,其以“数字跑腿”为核心,开启了政务服务的新模式,为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高效。
“无感互认”“退休一次办”等创新举措,让数据代替民众跑腿。这种“无感”服务,不仅节省了民众的时间与精力,更体现了对民众的尊重与关怀。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实现了“一卡在手、服务全有”,真正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民众在不同场景下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为就业服务搭建了精准对接桥梁。“满薪满益”劳动关系数字化运行平台,则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劳动关系的数字化管理与维权。
政务服务改革的终极标尺,始终是群众的幸福体验。当办事不再“跑断腿”,当权益维护“零距离”,当民生保障“无感知”,这种润物无声的改变,正是数字政府建设最温暖的注脚。从“能办”到“好办”再到“智办”,“数字人社”改革的每一步,都踏响了惠民利民的铿锵足音。(刘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