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雷:帮扶有“温度” 寒冬变“暖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1年第1周

朱晓雷到脱贫户家中走访

本周是2021年的第一周,新年新起点,看着与扶贫前相比焕然一新的村庄,精神抖擞的村民,我和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发自内心的高兴。

扶真贫 解真困

元旦过后,天气依旧寒冷,据说,今年还会是一个“冷冬”,为了能让本村所有贫困户都能过上安全年、暖和年,我们驻村工作队继续加大力度走访贫困户。

1月6日上午,我们来到刚脱贫不久的罗时杰家,给其送去一件羽绒服,前期已送过一个电饭煲。他当时正在打扫卫生,看到我们来了,高兴地招呼我们进屋喝茶聊天。

我至今仍记得2019年罗时杰到村里找我申请当贫困户的那一天,那天他向我诉说他的过去。罗时杰独自一人生活,曾在常州摆过地摊、当过门卫。现在年龄大了,加上患有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疾病,一干活就气喘吁吁,实在是不能在外务工养活自己了。他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回来麻烦国家,说得很是动情。

后来经过核实、上报,2019年8月罗时杰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先后为其申请了低保,年收入4308元。又通过环境整治资金将其房屋进行改造好,帮助介绍公益性岗位,年收入6000元。还给其资产收益分红500元,为他申请办理了慢性病证,可以享受健康脱贫政策。

走访结束,罗时杰不住地说着感谢的话。我告诉他:现在赶上好生活好政策了,一定要保重身体,把好日子继续过好。

搞养殖 助增收

从罗时杰家出来我们又去了养牛大户范东辉家,当时他正在牛棚里照看他的“牛宝贝”们。来到牛棚里,18头西门塔尔牛映入眼帘。“这种牛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脱贫户范东辉边给牛喂食草料边介绍他的“牛宝贝”。范东辉非常爱护他脱贫致富的宝贝,每天喂食两次后,还要牵出牛圈遛遛,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了给牛消食,促进成长。

五十多岁的范东辉因病致贫。一次偶然聊天中,我得知范东辉有十多年的养牛技术,后院里还有以前搭的牛棚。我对他说:“养牛的技术、牛棚,你家都不缺,这资金嘛,村里帮你申请小额扶贫贷款,你就放心好了。”后来村里为他申请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让他继续养牛,并答应帮他解决销路问题。得到村里帮助的范东辉信心更足了,全身心投入到养牛事业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如今,靠着自己的养牛技术,范东辉家的日子逐渐好转。他说:“这么多年都和牛打交道,技术熟练了,和牛也有感情了。村里有脱贫户也想学我这门技术,我准备带动他们一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家一起奔小康。”

不仅仅是范东辉,村里也鼓励其他脱贫户要积极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双手过上辛福生活。

脱贫后  不放松

入冬以来,我们始终关心、关切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村里和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户的房屋安全进行了排查,发现隐患第一时间整改。同时我们还对老弱病残等七类特殊人群生活情况进行排查,看看是不是还有“有钱不解困”或急需帮助的事情。

2020年底,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益突破80万元,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村级兜里无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我们村级收益主要来自村级两座光伏电站和资金投资收益,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发展新的产业,为村庄找到更多的就业途径,走好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可我深知脱贫攻坚依然在路上,不能有一丝一毫“歇一歇、放一放”的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扶贫人会继续站好岗,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工作。

人物小记

朱晓雷,利辛县医保局工作人员,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现任孙庙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参加扶贫工作以来,他严格落实上级各项惠及贫困户政策,走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急贫困户之所急,想贫困户之所想”。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