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桐花,缀满童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桐’花开。”就在你的不经意间,枝头挂满了一簇簇淡紫色的喇叭花,土黄色的花蕊透着淡淡的清香,这清香没有玫瑰花的芬芳,没有水仙花的婀娜,更没有菊花傲骨,但确有一种无形的穿透力——沁人心脾。它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像乡村的老汉,默默地矗立在道路两旁,守候着春天的到来。

早晨迎着一缕阳光,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阔步走在开满梧桐花的乡间小道,贪婪地呼吸着清香的空气,这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桐树作为一种优质的树种推广,我想是七八十年代的事情了,而且在我们这里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亳桐,小名泡桐。

谈起它的出身,泡桐的栽培历史可谓久远,明朝王廷相在《亳都行》里就有“桐宫桑林古帝都”的赞誉。亳州的土壤多为黄沙土,回水快,透气性好,非常适宜泡桐的生长,所以一棵树苗三五年就可以成材,这里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曹操、曹丕带兵打仗的时候遇到了瘟疫,许多士兵都病倒了。曹操忽然间想起家乡亳州的涡河岸边有一种楮树。树上结的果子能避瘟疫,便命令采摘食用,果然止住了瘟疫的流行。

曹丕称帝后,大封功臣时想起了楮树。便派使臣回亳封楮树为“大夫”,赠以红袍。不料,使臣贪酒误事,把红袍错挂在泡桐树上。楮树见了大为不满,从此便精神不振。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还生虫多病。泡桐呢,因为无功受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于是便拼命生长,以报皇恩。泡桐还以面光洁、瓷实、轻逸、不变行、不虫蛀的特点,深受百姓的爱戴,以致房前屋后,乡村小道,村镇街道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每逢四五月份,繁花似锦的桐花点缀在乡间小道,与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相互辉映,别有一番韵味。这真是“此景应是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和着春日的暖阳,伴着柔柔的微风,约上心仪的伙伴在田野里尽情地飞驰,把落下的泡桐花穿成一串串手链,那是多么的惬意。时光斗转星移,乡村变成了城市,小道变成了通途,还好还好,在繁华喧闹中时不时还能看到桐花熟悉的身影,那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美的花。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