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是古时对年轻有学问男子的敬称。古来被以郎敬称的名人很多,什么萧郎、周郎、潘郎等,他们或以才艺或以貌美被后人千年乐道。但也有一个“郎”却是有点尴尬,不但没受到尊敬,却被嘲笑了千年。他就是江淹,著名成语“江郎才尽”的主角。它还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年轻时候很有才华,到年老时才情减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江郎”,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姓江名淹,字文通,南朝梁人。他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名,写的诗歌和文章,文采斐然,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以至美名远扬,时称“江郎”。但不知为何,江淹在年纪大了以后,才情不但没有长进,文章也大不如从前,诗歌更是越来越平淡无奇,于是又被称为“江郎才尽”。
通常情况下,人的诗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老辣,越来越流光溢彩,而“江郎”的“才尽”,这是何故?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也许事实与流传有着一定的出入。毕竟,以讹传讹,最后面目全非的事,历史上还是不乏其例的。
传说一,说的是江淹有一次在冶台睡午觉,睡梦中见到一位自称是郭璞的美貌男子对他说,自己有支笔放在他那儿多年了,现在该还给他自己了。《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彩笔一以授之。而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意思是睡梦中的江淹赶忙往怀里摸去,果然掏出一支五彩的笔,还给那人。之后,江淹再吟诗作赋就没什么文采了。这也是“江郎才尽”成语的出处。原来江郎的才情全靠外力所得,神人相助。神人收回“援助”,他自然就露了原形。
传说二,说的是江淹因才情获得朝廷赏识,做了大官。江淹做官很勤勉,深受百姓爱戴。正是由于任上的公务繁忙,江淹也没有什么时间和心思去行文作赋了,久而久之,诗文自然要逊色不少。
传说三,说的是江淹的文采减退,是为了避祸,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是有出处的。据古直《诗品笺》,“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武表而出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年老的时候,当政的梁武帝是个文人,于是为避嫌,他不敢说自己才华出众,恐遭嫉妒。后人不知道原因,却讥笑他才尽。这事也只有江淹同时代的才华文人沈约沈休文知道真相,因为他也是不敢在梁武帝面前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
这个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毕竟人家梁武帝是大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祖上有德;一方面人家写过《芳树》,做过《春秋答问》,几进几出寺庙,做过和尚等,妥妥的一个文艺范外加另类的皇帝。谁人见了不要首先矮三分。还有,历来做皇帝的都疑心深重,即便是文艺范的梁武帝也不例外。自古伴君如伴虎。你能力低了,他看不上你,你能力高了,特别是比他还高,那就会给他带来压力,令他不爽,所以,自敛锋芒、装憨卖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不能说不是一个自保。
所以,一个传说既然能被“传说”了那么久,说明它还是有一定道理,有一定生命力的。这就像一个物体的几个面,各人站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作为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江淹和他“江郎才尽”的故事还会被一直传说下去,并从不同的角度给后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