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参观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盛夏时节,我到被称为安徽省避暑圣地的金寨县天堂寨旅游避暑,在那里听说附近有一个名为“花石大湾村”的古村落,是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视察调研并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的地方,值得去参观游览。“百闻不如一见”,于是我便于今年8月1日上午8点多来到了大湾村。

大湾村位于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地处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山脚下。漫步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古村落,只见茶园古树,奇峰林立,空气清新怡人,薄雾缥缈如纱,置身其中,心旷神怡!然而,就是这个景色宜人的古村落,过去曾是金寨县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它地处大山深处,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是全县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湾村,在贫困户陈泽申家小院里召开了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会,作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尤其不能少了老区这一块”的重要指示,为大湾村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陈泽申家的住房和小院已成为金寨县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和旅游景点。

在大湾村,我还参观了那里的古建筑——汪家祖宅和“汪氏宗祠”。汪家祖宅建于清朝中后期,坐西向东,依山傍水,是皖西保留最完整和最大的古民宿群。老宅正屋悬挂“行端品卓”牌匾,彰显出汪氏的家风文化。完整老屋有30余间青砖瓦房,属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1981年9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系原红军32师驻地和原中共安徽省工委驻地。建筑面积547平方米,整体建筑飞檐拱斗,画栋雕梁,是皖西古建筑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承载地。近年来,为保护红色遗址,保留历史记忆和展现时代变迁,当地党和政府结合那里的民俗文化,建起了“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当地农民以前使用过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等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原汁原味地展示出大别山区曾经的田园生活风貌,使我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和感受到了当地农耕民俗文化的浓郁和厚重!

走出了汪家祖宅和“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我又来到了当地的党性教育基地——“追梦大湾展览馆”。展览馆举办的“追梦路上的大湾村”,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及电子屏等方式,既系统展现了大湾村人在红色年代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同时也重点展现了大湾村的贫困记忆、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大湾村的小康之路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后的这几年,大湾村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走出了一条“党建引路,干群同心,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种茶和发展旅游相融合”的脱贫致富路。使大湾村光荣入选“2019年安徽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名单。2021年2月25日,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大湾村人,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上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时近中午12点,我的这次大湾村之行就要结束了。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大湾村时,我不禁要为勤劳朴实、奋发有为的大湾村人点赞!并衷心祝愿他们继续砥砺前行,努力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