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篮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春节回老家时,在老屋无意中发现墙角有一只被遗弃的猫篮,望之亲切,小心地拎出来,认真地擦洗干净,问女儿和侄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干啥用的?”结果谁也答不上来,那孙子辈的小家伙们更是个个连连摇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物件,是猫篮,镌刻着很多美好的记忆。

猫篮是气死猫篮子的简称,是家庭生活的必备品,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有的还不止一个呢!猫篮一般用藤条编制而成,有鼓形、船形,还有八仙桌形,方方圆圆各具特色。编猫篮是个手艺活,掌握了这门手艺的编工,可供养一家子五六口人的生活。编筐打篓有技艺传承,也有技艺创新,藤条穿插有序,丝丝相扣,紧密结实,藤条拧成的提手粗壮结实,十分牢靠,和整个篮体融为一体,一个猫篮装上几十斤重的食物不在话下,好手编出的猫篮器形饱满,美观大方,通风透气、安全可靠,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欣赏价值。

那个年代,皖北一带的房屋均是檩木搭建,从房梁上栓条绳子下来,绳头系个铁钩子,就可挂猫篮,像是一个大大的灯笼悬于半空,也算给陋室增色添彩,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安全系数极高。

记忆里,我家养过一只郎猫,是捕猎好手。郎猫在家中特别清静,屋里看不到老鼠,也听不到老鼠的声音,深受全家喜爱。然而馋猫毕竟是馋猫,它时时惦记着猫篮里的美味。特别是鱼腥味的诱惑让郎猫来劲了,它开始展现那雄健的身姿,不顾一切地从地上蹿到板凳上、再从板凳上蹿到窗沿,不断千方百计地寻找制高点,若有所思地蹲在垒得高高的小麦垛上左右徘徊张望,最后定神凝视着悬于半空中的猫篮,试图跳上去一饱口福,一次又一次跳跃抓扑,均以失败而告终,气得郎猫“喵喵”直叫,甚至发出“愤愤”吼声,来回抓弄脚下的麻袋,小麦弄淌了一地不说,自己的脸也挠破见了血丝。气死猫篮子的安全系数看来确实经过实践检验,当然也由衷地佩服先人的智慧。

那个年代,猫篮里装的是家中仅存的美食。对孩子们来说,也始终有一种神秘感,是鱼是肉,是生是熟,是多是少,总想弄个究竟。

有一次,我和弟弟趁着父母不在的时候,大凳子上摞小凳子,弟弟心不甘情不愿地站在下面放哨并扶着凳子,我战战兢兢又迫不及待地踩着凳子攀上去摘猫篮,由于凳子和猫篮一条线正对着,“咣当”一声,我头撞到猫篮底上,嘴里“哎呀哎呀”直嘘气,但又怕暴露目标不敢出大声。用手摸摸没有撞破头皮,再调整一下位置继续伸直腰去够篮子,尽管猫篮左右晃荡,也不误一把一把向外掏丸子、果子、油渣,一不小心抓到前两天刚熬的猪油,手心手背粘得哪儿都是,留下了作案的痕迹,母亲回来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们俩比猫还馋,偷吃点没啥,万一从那么高的凳子上摔下来可咋办。她嘴里虽说偷吃点没啥,却悄悄让父亲把绳子从三檩上挪到二檩上。挨批了好一阵子,过些时候记性又忘了,还会继续逞强。现在想来当时确实嘴馋,究其原因还是那个时候太穷了,物质太过匮乏。

那个年代,猫篮装载着人间美味。家里来了客人,摘下猫篮,一桌丰富的美味佳肴在母亲的巧手下很快就会呈现在餐桌上,瓦块鱼、辣子鸡、红烧肉,馋得孩子们直流口水。我和同龄人一样,梦想将来天天都能看到母亲摘猫篮下厨的身影,把鸡鱼肉蛋痛痛快快吃个够。时光流逝,我们的梦想早就变成了现实,山珍海味也已不再是啥稀罕物。

猫篮,这种传统的日常用品,包含着祖先的智慧,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懂得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