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话清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清明,一个湿漉漉的节气,一个沾染着诗意和湿意的节气。

清明的雨下湿了清明,孕育出了清明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管您是否懂诗,读这首诗时,都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丝丝润心的凉气和浓浓的哀戚。

纷纷的清明雨,伴着清明路上的纷纷行人,在这阴阴沉沉的清明天,走入了我们视野。

人纷纷,雨纷纷;思纷纷,念纷纷。“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自古以来,悲愁老酒常相随。此情此景此心怀,岂可无酒!岂能无酒!

吃酒须得有酒家。酒家何处有?

蒋捷要酒,“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柳永要酒,“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李白要酒,“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杜牧呢?杜牧要酒,要寻杏花村。送目望去,来了骑牛牧雨的孩子,来了驾雨戏牛的童。

牧鞭儿嘻嘻一指:前路正是杏花村。

那是山西、山东的杏花村,那是江南、江北的杏花村。村村开杏花,村村酿美酒;家家炉火旺,家家乡情浓。行人饮醉不须归啊,他乡处处是故乡。一众行人纷纷向前涌去,纷纷然,纷纷然,“风风雨雨过清明”。

这样的诗,让人击节咏叹了千百年,并还将千百年地拍案叹赏下去。

不过,换一种读法如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知是哪一位乐事者,不动一字,变诗为词,绝句变小令。呈变给你一种跳跃的、灵动的美,使我们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蹦出一个“妙”字来。

妙啊。妙就妙在此词和原诗较之,境相同但情不一:原来找酒家,现在寻牧童。纷纷的一群人,顶着满天的纷纷清明雨,熙熙攘攘熙熙、悲悲戚戚悲悲,前往杏花村,只为寻牧童。

真真鲜事一桩,找牧童干什么?叙旧、提亲、或买牛、或者……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清明年年有,但那清明雨却不一定年年下,清明时节也有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一眼望去,绿的是露尖的草,白的是飘然的云;黄亮亮的,是刚刚咧嘴儿的柳树芽;浅红粉白的,分明就是惹人的杏花。

这样的日子,适于出游吧?适宜呢。礼乐之治,遍地祥和。

您看,孔子的弟子们来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宋人吴惟信来了,带着他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到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明人王磐来了,吟唱着他的《清江引请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丝,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还记得那位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吧?老先生至今还在慈爱地告诫我们,“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而今,理想正与现实接轨,神州大地,无论是有雨的清明,还是无雨的清明,“冠者”们、“童子”们,身着“既成的春服”,或既成的夏服、秋服……

浴乎四海,风乎五洲,咏而归,咏而忘归,总教春醉倒……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