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主食并不相同,比如有些美洲国家,现在依然用玉米和土豆作主食。随着农业技术的更新,各地主食也经过比较大的改变,比如我国北方最早种植粟,战国时期从西亚引入小麦,逐渐形成了南方以米为主、北方以麦为主的格局。小麦进行脱壳处理后制成面粉,制作食物的发挥空间很大,可以做成发面馍、煎饼、包子、饺子、油条、烧饼,吃起来香甜,可口又好看。小麦以外的粮食制成面粉,统称为“杂面”。杂面质地粗糙,制作美食的局限性很大,吃起来“噎脖子”,吃惯了精粮的人会觉得难以下咽。
既然小麦好吃,为什么我们还要种粗粮?实际上,这是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小麦虽然好吃,但是产量低,吃粗粮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小时候,粮食总是不够吃,只能用红薯、玉米、大豆之类的杂粮来补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吃上白面馍是很多人的梦想。水稻是中国原产作物,小麦战国时引入,但是依靠它们,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口很难突破一亿。王安石诗云“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可见当时的主流农作物是麦和黍。明朝时从美洲引入的玉米、红薯,带来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在康乾盛世时期突破三亿大关。有人测算,明朝时期水稻亩产不足400斤,小麦更低,而同时期玉米产量大约1000斤,土豆2000多斤,红薯可以达到4000斤。杂粮不仅生产粮食,其附属产品如玉米高粱的秸秆、红薯藤等还能用来养殖家畜,带来更多的收益。
杂粮怎么吃呢?玉米可以直接煮了吃,但是嫩玉米吃不了几天就老了;玉米可以制成爆米花,但这毕竟只是零食。红薯不能直接蒸煮了吃,因为不顶饿,还可以制成红薯干,捣碎了煮粥吃,但是吃不了几天就腻了。要把杂粮做好吃,就得把它磨成粉,做成馒头和面条。
杂面做成的馍,不如白面馍蓬松、筋道。著名的东北玉米饼子,看着养眼,香喷喷的玉米味沁人心脾,可是真正吃的时候,总觉得“噎脖子”,难以下咽,放凉后馍渣掉一地。著名的窝窝头,以玉米面为主,今天仍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提起窝窝头就容易想到苦日子,因为窝窝头是穷人发明的,吃它的也主要是穷人。人们形容某人命苦时常说“他呀,一辈子饥饱劳碌,吃窝窝头的脑袋”,或者说“他这么懒,以后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传说慈禧西逃时,路上吃光了食物,太监们从逃难百姓那里讨了窝窝头,饥肠辘辘的慈禧觉得非常好吃,回味无穷。回宫后,慈禧想念窝窝头的味道,命御膳房去做,做了几次都觉得不好吃,一怒之下杀了好几名厨师。厨师们商量后,用栗子粉加白糖,将玉米窝窝头做成了甜点,才从慈禧那里捡回了条命。可见这杂面,连御厨都难以做出好吃的窝窝头。
小时候,母亲为了节省面粉,就变着法子做杂面馍。小麦粉里掺着杂面,杂面不能太多,否则难以做成,也难以下咽。直接“掺假”不行,母亲就把面擀成几层,一层好面、一层杂面地做成花卷,能吃到白面馍的香味,感觉味道好多了。杂面馍制作很麻烦,我做过一次杂面馍,红薯面、玉米面搅在一起,手在面盆里费了半天劲,也没把面和匀成块。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情急之下我就抓起面团,一块一块往锅里放,蒸出来特别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母亲把野菜加盐做成馅,包在杂面里,一个个摆在锅里,蒸熟以后看起来黑亮亮的样子,那是我们吃杂面馍最多的一次。杂面馍趁热吃还行,放凉以后就不好吃了。原因是杂面筋度不足,放锅里蒸馏,就会变得又硬又糙,只能硬着头皮、皱着眉头、用力地咀嚼下咽。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药化肥的普及,吃白面馍不再是梦想。物资富足的今天,人们又回头去吃杂粮。现代营养学家认为,五谷杂粮是好东西,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延缓衰老,促进肠胃蠕动,预防癌症之类的疾病,对营养过剩人士减肥有助益。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人多吃杂粮?对口味挑剔的现代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杂粮做得好吃。最简单的窝头,如今有高粱窝窝头、黑米窝窝头、绿豆窝窝头、糯米窝窝头,加上各种配料,改变其生硬干涩的口味,变得美味、健康、绿色,喜欢吃的人就多了。风行全国的天津杂粮煎饼,薄、脆、酥,健脾养胃促消化,美味健康,促进了玉米面、高粱面的摄入。用杂粮制成的各种糕点零食,只要味美可口,就能俘获年轻一代的味蕾。
杂面如今已不是主食,吃杂面的日子也越来越远。如今吃杂面不是为了生存与节省,而是为了健康,为了时尚,为了享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杂面给我们带来了慰藉和满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要感恩那些杂面,带给我们笑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些日子就像杂面馍,纵使口感不好,不管是原来为了温饱还是如今为了健康,都要一口一口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