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孩子就像散养的鸡鸭,啥活都能干,啥苦都能吃,多远都能跑。他们穿得不够时尚,长得不够白净,甚至浑身脏兮兮的,土里土气,但是身体结实抗打,村道上、田野里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回荡着他们的笑声。但人食五谷杂粮,免不了要生病,再结实的孩子,碰上刮风下雨、冷热交替,有时也免不了要发烧。大人看孩子精神不好,走路腿发软,把手捂在额头上一摸,说一声“这孩子发烧了”,姜汤就要上场了。
母亲煮姜汤,先把火生了,加两碗水,切几片老姜,抓一把红糖丢进锅里,有时加上红枣,一起煮上十几分钟。孩子不喜欢姜的味道,发烧感冒也令人食欲不振,往往不愿意喝,这时母亲就会恐吓道:“不喝,马上叫三大爷给你打针!”喝完姜汤,蒙上被子发汗,还真的退烧了!出了一身大汗,母亲会端上一碗酸汤面叶,打上一个荷包蛋,作为对孩子的安慰。乡村俗语道:“头疼发热,想吃好面叶(亳州方言,热与叶音似,读起来顺口)”,面叶加了醋,吃起来爽口、开胃、促消化,能快速补充营养。
姜汤加酸汤面叶,既让病人出汗多休息,又补充营养,从感冒治疗的角度看,确实可以加快身体的康复。后来查资料发现,发热感冒有很多种,风寒类感冒喝姜汤可实现毛孔舒张、恢复体温调节、排出毒素,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风热类感冒就不行了,就得三大爷出手了。
三大爷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据说在乡里培训过,不仅大人小孩生病找他,猪牛羊生病也找他。印象中,给牛打针的针管容量大,针头特别粗,令人不寒而栗。三大爷的西屋是卫生室,屋里弥漫着药物的味道,他在一张老式桌子后面坐着,背后的架子上摆满药品。三大爷看病,发热感冒是轻症,一般拿药就行了。他一边把6张小纸片摊开,一边说“先给你拿两天的”,然后从后面的瓶瓶罐罐里倒出各种药片,均匀放在纸片上。他一边拿药一边问症状,再配上或黄或绿的药片或者胶囊,再快速地把药片包起来。那白色的药片里,有扑热息痛或者安乃近,吃药时如果一口送不下去,苦味在口中炸开,绝对让人铭记终生。大人在旁边催着孩子赶快喝水,把药片完整地咽下去,否则就要让三大爷打针了,那是令孩子们更加害怕的事!现在的孩子发烧,都用美林、泰诺林之类的退烧药,味道甜丝丝的,退烧又快。
姜味辛,性温,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可治外感风寒、风寒咳嗽、腹痛腹泻等病症,也能开胃、增进食欲,集营养、调味、保健于一身,自古被医学家视为药食同源的保健品。姜是家常调味品,价廉易得,因而民间常用其辅助治疗。在亳州乡间,不仅发烧感冒喝姜汤,夏季淋雨、冬季受冻了,母亲也会让我们尽快穿上暖和衣服,喝上一碗姜汤,辣出一身汗。冬季脚寒,躺床上很久都暖不热,用姜水泡脚,就觉得浑身都热气腾腾的。若有失眠多梦,枕边放一块姜,闻着它的气味,有助于安然入睡。
姜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调味品,常与姜蒜合用,做各种荤菜或者炖汤都要用它,以避腥味。母亲做饭喜欢放姜,还经常用盐腌姜,没事的时候嚼食,暖胃驱寒。小孩子不喜欢吃姜,吃饭的时候碰上了,还要从口中吐出来。事实上,小孩子喜欢香的、甜的等味美之物。等到长大了,才开始喜欢那些口感不好、刺激性强的东西,比如酒是辣的、烟是冲的、咖啡是苦的、茶是涩的。生活不只是香甜的,而是复杂的,是五味杂陈的,而这些是要经历一些挫折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