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尽春滋味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如期而至。早春时节,人间草木在一声声春雷中,悄然苏醒。漫步而走,蛰伏在地下的生灵,也开始闻讯而动,就在一夜之间,穿出黑灰色的地面,探出毛乎乎的小尖头,这便是令人钟爱的春笋。

这是来自春天的礼物,它们闻春雷而动,泽春雨而发。山林间,竹子根茎汲取了整个冬天的营养,在一场春雨滋润的夜晚,春笋破土而出。春笋的生长速度极快,据说最快一天可生长20至40厘米,一场春雨过后,一茬茬春笋肆意生长,于是就有了“雨后春笋”的成语。故而春笋的采挖要赶早,晚一天,笋便少了一分鲜美,多耽搁一天便可能老了,可以说是春日限定美食。

竹笋一年四季皆有,但唯有春笋、冬笋味道最佳。春笋应春风而发,肉质鲜嫩,透着一股新鲜气儿。剥开春笋外壳,玉净的身子透着丝丝的甜气,水灵灵、脆生生,鲜嫩到可直接生食。

我并非南方人,北方的大平原,没有高山,成片的竹林就更为稀少,竹笋对于我来说是“稀罕物”。但对于笋的喜爱,却是自始至终的。甚至我认为,挖笋的乐趣,不逊于吃笋,于是特意寻到一处山林,体会挖笋的快乐。恰巧碰到一位本地的农户,便向他请教挖笋的门道。大爷告诉我,挖笋要注意看地上的裂缝,土块微微隆起,有松动、开裂的地方,就可能有笋的存在。挖笋的姿势也有讲究,两腿要前后分开,重心放低,先用锄头细心将笋周围的土抛开,让笋芽全部露出来,然后双臂发力,将锄头落在笋的根部,精准命中,只需一下,一个完整的笋就能被挖出来。按照大爷的指示,我尝试挖了几处,竹笋个个完整,成就感满满。

我国是以笋为馔较早的国家之一,笋被端向餐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记载。竹笋,也被历代爱好美食的文人墨客所钟爱,亦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苏东坡曾是笋的忠实粉丝,被贬黄州期间,写出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后来又留下词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也是一位爱笋的文人,曾诗曰:“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对于笋的珍贵,李商隐更是有“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的描述。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爱竹成癖,对笋的喜爱更是情有独钟,诗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他把春笋当成是春天最美味的食品。散文大家汪曾祺更不必提,在《肉食者不鄙》中写道:“上海菜,鲜肉和咸肉同炖,加扁尖笋”,这便是春日第一鲜的“腌笃鲜”做法。

春笋吃法多样,享有“荤素百搭”的盛誉,炒、烧、煨、炖皆可,做法五花八门,风味也各不相同。对于美食家来说,对春笋的吃法极为考究,甚至一支笋的不同部位,都有着不同的烹饪方式。春笋含水量很高,主要吃个新鲜,无论是煎炒还是熬汤,均鲜爽无比。其独有的清香、爽脆,具有促消化、增食欲、解油腻的作用。后来去往江南地区,又品尝了临安春笋。临安春笋肉厚且细腻,入口无渣,多汁鲜甜,口感更加脆嫩。炒一盘临安春笋,白嫩的笋肉被热油逼出清香,吃进一口顿时口舌生津,那种扑面而来的鲜和嫩,仿佛令人置身山林中,不知不觉让人多吃半碗饭。难怪白居易在《食笋》中写道:“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等一场春雨,尝上一口鲜。可以说,吃上一口春笋,就是吃进了整个春天。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