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爱得太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路上,经常看到家长帮孩子背书包,一只手牵着孩子,一只手提着饭盒。还会听家长之间交流、抱怨,“孩子太小了,这么难的作业,他哪儿会做?这都是留给家长的作业吧?”“现在哪儿是孩子读书?完全是家长帮着读书。”

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小时候,家家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哪有父母去接送孩子?若有,定会被人当成笑话,“真是闲得没事干。”更不要说帮着背书包、做作业。夜晚,干了一天农活的父母疲惫不堪,在黯淡的煤油灯下,有时间问一句,作业做完了没有?就已经是把孩子学习挂在心上的家长了。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基本属于“散养”,辽阔的田野就是孩子们放学后撒欢的地方。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和如今在父母羽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自主能力更强,更有决断力,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遇上事不会选择逃避,更不会成为“巨婴”。二哥上四年级时,读书吃力,也不怕被人嘲笑为“留级生”,开学时便自作主张拒绝升级,上了大半学期父母才知道他留级了。跟上学习进度的二哥后来考上初中、师范,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

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属于典型的“圈养”,发展到“豢养”。“卷”得离谱。和别人家的父母比,总担心自己给得太少。对孩子的事儿习惯大包大揽,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吃亏,吃苦头。孩子和同伴闹矛盾,父母冲上去替孩子解决。过分宠溺孩子,给孩子提供各种昂贵消费。父母竭尽全力去“爱”孩子,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其实是一个失真的世界。这样的爱,注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一个词叫“过度养育”,就是指爱得太多。以爱的名义,剥脱了孩子自己去体验,获得第一手感受和经验的乐趣。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停地削弱孩子能力的养育方式。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保护不了自己,你什么也做不了,你也做不好决定。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了,孩子失去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他们的内心会很虚弱,对自己没有信心,习惯于依赖他人,结果造成“双输”的局面。家长很累,孩子也痛苦。

所以,爱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该孩子做的事,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多给他们一些试错的空间,让孩子在挫折中慢慢地培养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孩子吃的苦,放心地让他们品尝,让孩子知道,生活本来的滋味就是五味杂陈。给孩子以恰当的爱,而不是过度养育,孩子才会成长为一个积极自信、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