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当人工智能广泛地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只需轻轻动一下手指,网络就会给我们答案。有人会认为这样会让问题越来越少,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对此,我不禁若有所思。
毋庸置疑的是,科技的进步纾解了人们诸多问题,带来了学习生活的便利。名校教授通过网络直播或录制视频,给普通人提供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小猿搜题、作业帮通过拍照识别题目,给学生提供解题思路。更具有代表性的AI人工智能,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历史、科学、健康等领域的任何问题,甚至还能在原问题的基础上推送相关的其他内容。这种便利,让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它们。
可让人惴惴不安的是,当人们习惯于遇到问题,就拿出手机电脑去搜索答案,当我们失去了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切解决问题的过程都被AI取代,生而为人,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吗?不会被社会淘汰吗?试想,在家陪伴孩子的、在学校课堂授课的,都是AI;试想,你渴望踏上的工作岗位都能被快速便捷快速给出问题答案的AI取代;试想……社会学认为,人类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是因为人有思维,有意识,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我们真的能就此“天真无邪”地认为科技可以让问题变得更少吗?
人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就像一个圆形,当它慢慢地变大,它的周长就越长,它与外界的接触就越多,未知也就越多。伏尔泰曾说“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时,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诚如此言,面对问题,当我们选择便利放弃自我思考过程时,看上去得到了答案,但问题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举一反三微乎其微;而当我们选择去思考去探索时,在旧问题解决的同时,十之八九会从中产生新问题。
至此,我们再看“网络、人工智能轻而易举快速给出答案能够减少问题”这一说法,就深觉是秕言谬说了。
莫泊桑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一种空虚的人生”,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正值青春的我们更要心中有问号,善于利用科技,但不被科技的“终南捷径”诱惑裹挟,要不断去思考探究新问题,摒弃空虚,追求充溢的人生。